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6.48億,用戶使用率高達78.2%,2018年下半年用戶規模增長率達9.1%。憑借低門檻、碎片化、移動化等媒介特征,短視頻對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信息消費方式産生深遠持久的影響。
作為網絡文化的新形态,短視頻已成為當下最大衆化的視頻應用,在社會文化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更好地滿足用戶日漸多元化的需求,“短視頻 社交”模式在實踐中不斷改革并完善,成為重塑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态的重要力量。
線上互動的新工具
今年年初,今日頭條的社交新産品——多閃隆重推出;不久前,微信上線“視頻動态”功能,用戶可錄制并發布短視頻……一邊是短視頻巨頭試水做社交,一邊是社交巨頭跨界短視頻。業内人士分析,短視頻與社交的融合發展将成為今年新一輪的風口。
據易觀數據顯示,中國移動互聯網網民月使用總時長135.35億小時,同比增長17.9%,用戶對移動互聯網使用黏性不斷提升。在用戶的時間分布中,視頻、社交仍占據主要地位。日前發布的《中國移動互聯網2018年度大報告》表明,短視頻超越在線視頻成為僅次于即時通訊的第二大行業。以2018年12月為例,抖音、快手、西瓜視頻、火山小視頻、好看視頻、微視月活躍用戶規模位于前列。
短視頻為何成為社交新寵?蘇州大學融媒體發展研究院院長陳一認為,作為一種文化形态,短視頻相對于文字、圖片來說,具有更強的感染力。心理學研究證明,人類存在着“生動性偏見”,具有視覺顯著性的信息容易左右人們的判斷。艾媒咨詢數據顯示,近四成用戶願意采用短視頻代替文字交流,占比達37.3%。
“短視頻與社交媒體存在着融合屬性。”一位媒體從業者表示,一方面,短視頻為社交媒體貢獻很多原創内容和更強的用戶黏性;另一方面,社交平台為短視頻的快速傳播提供了渠道。
專家指出,短視頻社交平台的興起大緻有五方面原因:一是提供便利即時的操作需求,二是适應人們碎片化的閱讀習慣,三是滿足人們對個性影像的需求,四是社交媒體發展的推動,五是全民娛樂的産物。
内容升級的突破口
全球知名調查公司凱度(Kantar)曾針對10萬多名社交媒體用戶做調查,結果表明,使用者更傾向肯定熟人社交的正面效應,被提及最多的社交媒體的正面影響主要是熟人社交和知識獲取,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認為社交媒體“方便我更快地了解社會熱點”和“增長了我的知識面”。
公衆對社交媒體的态度轉變,是社交泛化的結果。近年來,随着各種社交媒體不斷崛起與叠代,用戶增速已經逐漸進入了新常态,無論是抖音的“傳統文化”“貧困縣景點”,還是快手的“當代百工圖”“快手課堂”,都在緻力于打破“流量思維”的局限,回歸内容價值和個體價值。業内人士指出,讓短視頻通過知識傳播實現用戶互動的模式正在為更多人所認可。“短視頻知識傳播給用戶帶來的影響不僅在知識層面,還會延伸到日常生活,延伸到文化的創造、生活景觀的創造。”
事實上,加大對知識類内容的投入和扶持已經成為業内共識。為此,好看視頻今年将設立1億元專屬基金,激勵知識型内容創作,争取将搜索高質量視頻分發量提升300%;騰訊企鵝号将拿出50億元資金、100億流量來培養1萬名優質創作者。業内人士分析,今年知識消費會越來越成為用戶需求,主要場景也會從信息流轉移到搜索裡。他還透露,知識類内容的播放度完成度達到62%,遠高于娛樂品類的48%。
過度娛樂化、低俗化肯定不是長久之計。有專家建議,未來短視頻平台應強化與高校、專業科普機構和學者的合作,進一步提升知識類内容的覆蓋廣度和影響深度,并通過社交互動幫助提升用戶的綜合素質和視野。
流行文化的策源地
“來了老弟”“買了佛冷”“盤它”“我們不一樣”……如今,越來越多的網絡流行語都發源于短視頻平台,并由此向線下擴散至更廣闊的社會文化空間。短視頻作為當下最大衆化的視頻應用,在社會文化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就是普通人的生活方式。”陳一認為,每個時代都有代表性的大衆文化形式,媒介形态在塑造社會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八九十年代電視的黃金時期是當時的流行文化,那麼,如今的短視頻就是當下的流行文化。
随着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的普及,短視頻吸引了網民尤其是青年網民的普遍參與,同時也催生了新的網絡文化形态。有學者認為,短視頻從商業氣息濃重的流量追逐到逐步生活化,再到激活人群中的視頻愛好者,日益增多的多元亞文化構築了當代的流行文化甚至大衆文化。
“從亞文化到主流文化,從通俗文化到經典文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陳一說,短視頻繁盛表象下也潛藏着不少隐憂和問題,比如追求愉悅、幽默搞笑的娛樂心态、逐利心态與過分追求感官刺激的心态等。“我們需重視短視頻文化在社會文化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