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去翻看1978年
1月—4月出版的報紙雜志
你會發現許多“奇形怪狀”的字
例如下圖
這是1978年4月7日的
《人民日報》
單看标題就一臉懵吧
再放大看細節
是我沒文化麼?
放眼一看
起碼仨字不認識
▼
再看這本“小人書”
《*炸大王》
第一個字認識嗎?
看了這幅電影海報
才知道原來念字念半邊
是有淵源的
靠着小學6年的文化底蘊
我猜得到這句話
是“兒童電影展覽”
......
再來看“四川峨眉”
據說“眉”字的這種寫法
和上面“電影展覽”中
“展”字的寫法
備受诟病
成了這種“字體”推出後
迅速消失的原因之一
再讀一讀下面的
“公益廣告”
驚的我手裡的瓜掉了一地
上面這些奇形怪狀的字呢
就是所謂的“二簡字”
也就是
《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
公布的簡化字
該方案于
1977年12月20日正式公布
第二天就開始在《人民日報》等
大報大刊“試用”
下面的表格
右邊就是二簡字
1978年入學的“小朋友”
當年的教材
就用了二簡字
下面是當年的小學語文教材
下面是當時的
初中語文教材
下面是當時的
初中地理教
二簡字确實簡化得有點過頭
給交流造成不便
比如:
“副局長”簡化後寫作“付局長”
很容易被誤解為姓“付”的局長
“量”簡化成“刄”
“翻”與“番”統一簡化成“反”
結果“産量翻幾番”
就寫成了“産刄反幾反”
“蛋”被簡化成“旦”
“圓”字簡寫成“元”
“元旦”便有了兩個含義
一是陽曆新年
二是“圓圓的雞蛋”
......
但二簡字雖然在
正規報刊中出現的時間很短
但我們在公共場所
還會發現它們的影子
注:上面的字
如今可屬于錯别字喽
大家不要亂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