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華文化傳承了五千年之久,我們無論是從曆史中還是現實中,都可以了解到一件事情,那就是人都有生老病死。這是自然常态,誰也無法避免。雖然曾在曆史中有過記載一些人極為長壽,但他們最後也都會死去。
古代也有一些皇帝沉迷于長生不老,然而也都随着曆史一起成為過去。到了現代,生活質量提高了,人們也更加長壽,但無論如何誰都會老去和死亡。那麼作為身體在這個世界經曆的最後一個儀式——葬禮,便顯得尤為莊重和肅穆。
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就有事死如事生的傳統概念,所以葬禮也會成為我們人生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談及葬禮,不得不說說葬禮的形式。傳統觀念對于"入土為安"執念極深,但中國大地廣袤,中華民族的族類衆多,所以很多少數民族便會有不同的喪葬方式,比如水葬和天葬之類的方式,這多半跟他們的當地的習俗和信仰有關。到了現代,人們更追求于火葬這種更方便的方式。其實我國古代就已經有了火葬的記載:
比如《墨子》所言:"其親戚死,取柴薪而焚之"就是對火葬的直接描述,《荀子》更是指出"不憂其系壘也,而憂其不焚也"的火葬習俗。
遺體火化,揭秘骨灰
那麼對于這種不僅方便,而且相較土葬更節省占用空間的喪葬方式,現代人究竟是如何看待的呢?這就不得不提及火葬之後的遺留物骨灰了,骨灰可以說是逝者的身體,留在這個世上的最後一點可見屍體了,很多人将骨灰盒一直帶在身邊,就好像逝者一直相伴左右一樣。那麼逝者的所有骨灰真的就隻是一個盒子能裝滿的嗎?接下來就讓我為大家揭開火化的全過程,給大家一個答案。
骨灰是逝者屍骨經焚燒後的殘留物,對于逝者的親人而言,是唯一可以追憶逝者的東西,但骨灰對于操作火葬的工作而言卻沒有任何價值,所以逝者的屍骨在火化之後,除去留在火爐内的少許殘留之外,都會把骨灰全部給到親屬手中。這些屍骨火化後的東西基本上都是一些骨頭的碎渣,如果從化學角度分析,就是鈣以及一些磷酸鹽類的礦物質,毫無疑問,這些都是人骨的構成物質。
遺體骨灰多少的原因
逝者的骨灰量其實跟他們的年齡,身體大小以及焚燒的方式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關系。有時候我們在一些影視作品中可能會看到一些有關火葬的信息,比如人在火化的時候,一具屍體慢慢就會化成骨灰,因為焚屍爐内的溫度高達上千度,這些骨灰都是人體中最為堅硬的骨頭所化。而那些因故逝世的小孩子,能留下的骨灰少之又少。
其實這兒有一個很有趣的數據用來說明火化後的骨灰量,即火化後的人骨碎渣僅僅隻占到人正常體重的3.5%,這也就意味着100斤的人火化之後僅僅剩下3.5斤的骨灰。然而這個比例卻不是固定的,因為涉及到個體的胖瘦,最後的比例基本上在這個數字上下波動,男女之間差異化更大。就所呈現的數據而言,女性骨灰普遍低于男性,老年人也低于年輕人,這中間最主要的因素其實是骨密度。
火化遺體的操作與過程
接下來我們來談一下火化的整體順序。首先家屬要在火化之前确定屍體的身份,進行登記和簽字。然後死者的屍體會随着棺材一起進入到焚屍爐内,這一個過程是可觀看的。死者的家屬可以通過觀察窗對死者的屍體進行最後的告别。
但由于焚屍爐的火化溫度過高,所以不是工作人員的話是不可以近身觀看的。屍體完全進入焚屍爐後,操作火化的人員便開始行動,在現代化技術的支持下,工作人員通過控制面闆來調整焚屍爐内的溫度。這個溫度一般維持在750度到1200度左右,以天然氣和柴油供能,然後以柴油噴火的方式對屍體進行高度焚燒。
就這樣焚燒的時間也會持續一個多小時,焚燒一般從衣物和毛發開始,然後到表皮器官,再到屍體内部,最後隻剩下骨架,一般是脊柱和頭骨。為了防止屍體在高溫中爆開,屍體在入爐前就會被弄破。火化的爐子也分為撿灰爐和扒灰爐,撿灰爐耗時長且費用高,扒灰爐耗時短且費用較低。
結語
不同的焚屍爐最後遺留的骨灰量也不一樣,但無論如何骨灰都是死者留給生者的念想,所以火化的人員也要謹慎和敬重。
參考文獻:
- 《墨子》
- 《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