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父母常常會遇到以下幾種狀況:
- 寶寶6個月、1歲半的常規體檢中,醫生都會提到骨密度檢測,部分寶寶的骨密度指标會偏低,這導緻家長們覺得自己的孩子缺鈣了,需要補鈣。
- 發現自己的孩子容易出汗或者晚上睡覺會突然哭鬧,老人家就會以過來人的身份說這是缺鈣,需要補補鈣。
- 還有部分寶寶在不會翻身前會出現枕秃,家長們也覺得這是缺鈣的表現。
鈣片
家長們總是會擔心孩子缺鈣的問題,是因為鈣對我們的骨骼健康至關重要,孩子缺鈣會直接影響生長發育,最為明顯的就是身高上的差距,身高對于一個人來講,不論是外在形象還是就業方向都是會關注到的點。所以家長們都很關注孩子的鈣營養。
同時面對各種補鈣的産品廣告,讓人挑花了眼,這到底該不該補鈣?要補多少?怎麼補才合理?
維生素D
在講這幾個問題前我們要提一下維生素D,有孩子的家長肯定知道在孩子出生第15天起就要開始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 D的缺乏可以緻使腸道鈣吸收不良,是導緻缺鈣的主要原因,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提到鈣的同時要講一下維生素D。(維生素D的補充可看我曾經寫過的文章《陽光小藥丸,維生素D,如何補充呢》)
那麼先來看看該不該給嬰幼兒額外補鈣呢
規定喝奶量
根據2016年發布的《0-3歲嬰幼兒喂養建議》,6月齡以内每日補充維生素D400IU即可,無需補充鈣劑。6月齡-1歲的幼兒仍然是以奶制品為主要營養來源,同6月齡以内一樣,隻需補充維生素D400IU每天,無需補充鈣劑。1歲以上幼兒每天保證攝入奶量500ml也是無需額外補充鈣劑的。
可以看出,在正常喂養下,嬰幼兒是無需補充鈣劑的。
再來看看嬰幼兒時期需要的鈣攝入量是多少
含鈣食品
2013年《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的推薦攝入量:0~6 月:200 mg/d;7~12 個月:250 mg/d;1~3 歲:500~600 mg/d。
拿一個1歲寶寶舉例,某款3段嬰幼兒配方奶粉,每沖調100ml奶裡含有112mg的鈣質,那麼這位寶寶每天飲奶量500ml就能達标,這裡還沒算入輔食中的鈣含量呢。
母乳喂養
那麼母乳寶寶呢,一般來講母乳含鈣約為 35 mg/100 mL,雖然母乳中的鈣含量不及配方奶,這樣看來比配方奶的含鈣量量要少的多,但母乳中鈣的吸收率相對較高;配方奶的鈣吸收率不如母乳中的高,但母乳中的鈣與磷的比例恰當,最适合嬰兒腸壁對鈣的吸收,鈣的利用率最高。所以進行母乳喂養的媽媽也不要太擔心寶寶的鈣的攝入,這裡建議母乳喂養的媽媽可以自己服用鈣劑,除了能增加母乳中的鈣含量,也是為了防止哺乳期導緻的自身鈣的流失,這比直接給寶寶喂鈣的方法更優。
如何準确的判斷孩子缺鈣呢
骨密度
什麼骨密度測定或者血鈣僅僅隻供參考而已。我以前的文章有提到過測定骨密度的儀器,雖然可以反映骨鈣的含量,但由于嬰幼兒正處于快速發育階段,且缺乏兒童的正确指标數值,因此,這種測量方法對嬰幼兒缺鈣的診斷價值很有限。而血鈣僅能反應血中的含鈣量,對總體無法做出評價。
一般可以從下面兩種途徑來判斷孩子是否缺鈣:
骨質軟化
一是缺鈣的症狀:早期或輕症缺鈣的表現為,多汗、煩躁、睡眠不安、夜間驚啼;晚期或重症表現為,頭骨軟化(按壓時像乒乓球的感覺),額部凸出呈方顱,囟門閉合延遲(正常前囟1~1.5歲閉合),出牙延遲;胸廓畸形可見肋串珠、肋緣外翻,形成肋膈溝、雞胸或漏鬥胸;下肢畸形呈X型腿或O型腿。另外,還有肌肉松弛,免疫力低下,貧血,脾腫大等表現。(症狀表現要排除其他因素,才能考慮是缺鈣噢)
二是輔助檢查:化驗血25-羟膽骨化醇和1,25-二羟膽骨化醇明顯降低,為可靠的早期診斷指标。X線檢查骨骼變化有較大的診斷價值,但通常隻有在缺鈣比較嚴重時,才會出現骨皮質變薄、骨密度減低等情況。
所以不要傻傻的做了個體檢後測了下骨密度和血中微量元素,就再到處說寶寶缺鈣呀。
那如果孩子真的缺鈣了要怎麼補?
高鈣食物
建議以食療為主。在保證奶量攝入量達标的同時,應适當增加其它含鈣豐富的食物的攝入,餐桌上增加海産品無疑是增加鈣攝入的好辦法。海産品中的蝦皮、貝類、海帶以及各種海魚含鈣都很豐富。此外,豆類,特别是大豆,含鈣也很豐富。如果經常食用以上含鈣豐富的食物,再配合奶及奶制品的攝入,孩子一般是不會缺鈣的。記得,補鈣的同時,維生素D不可少,否則補鈣劑也就白補了。
市面上的兒童鈣劑怎麼選擇?
鈣片
廣告滿天飛,家長都挑花了眼。但我們要記住,買兒童鈣劑是為了補鈣,不是為了這好吸收那個味道誘人,所以要關注含鈣量,含鈣量低的話其他都白扯。至于液體鈣、咀嚼鈣、草莓味、橙子味,都可以忽略的。就着零食、陪玩的時候喂下,都是很簡單快捷的投喂方式。
如果大家在看我的這篇講解,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隻是走馬觀花似的閱讀一下,有時候還是需要拿起筆記一記,或者收藏一下,以便日後再次閱讀。隻有熟悉補鈣、缺鈣相關重要事項,才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謝謝大家,我是米豆藥師。
此文章僅用于科普,非醫療建議。若有疑問可留言咨詢,請大家多多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