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雷、萬茜等主演的《新世界》,可以說是一部北京味十足的電視劇。觀衆通過《新世界》的劇情,領略到了舊時的老北京文化。
《新世界》的劇情,從家長裡短的片湯話、菜油醬醋的生活瑣碎,到"四門三橋五牌樓"、"五府六部七司三院"、"九門十個廟"、"西山八院"等曆史細節。
細緻地囊括了以琴書、單弦、京劇為代表的京派文化和以"開眼界(新鮮事)、
局器(仗義)、褶子了(遇到不好辦的事了)、
蓋了帽了(好到了極點)、撒丫子(放開步子跑)、開瓢兒(頭被打破)、
齊活、平蹚、開涮等京味方言,讓我們領略到了曆史上老北京的人文概貌。
《新世界》全劇中即貫穿有威嚴又輝煌的紫禁城,還有宏偉肅穆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
有古色古香的的雍和宮,白雲觀、大鐘寺、白塔寺;
有幽靜的陶然亭、紫竹院;有秀麗的北海、什刹海;
還有市井味十足的"東單西四鼓樓前"等風物景觀。
頭條搜索“新世界”告别磨磨唧唧的劇情,先人一步知曉大結局
在觀看《新世界》時,劇情裡頻頻出現的黃包車、鐘表鋪,是否讓你浮想多多。
還有紅彤彤的冰糖葫蘆、聞其聲知其人的糖人匠;
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的老北京炒肝;
回味酸爽、食不下咽的豆汁;
香味撲鼻、酥脆掉渣的芝麻火燒;
銅鍋炭火、肥瘦适中的涮羊肉等獨特的京味美食、習俗所構成了的一部京味兒文化。
言歸正傳,我們通過歇後語,了解一下"老北京的"地域文化和飲食習俗。
前門樓子——九丈九!《前門樓子九丈九》是一部電視劇,但在老北京文化裡,
"前門樓子——九丈九"還是形象性很強的歇後語。
這裡所指的前門是北京内城以南,位于正中間的一個門"正陽門"。
"正陽門"豎立在内城的正前方,坐北朝南,巍峨壯觀。
古代曆史時期,九丈九是雄偉雄壯的一種代稱。
"九丈九"用當下的計量公式法計算的話,一丈則是十尺,九丈九也就是99尺,無非是約33米的高度。
但是,現實中的正陽門城樓高度為42米,而箭樓的高度是38米,遠遠比俗語中所述的九丈九要高了很多,所以盡顯氣勢磅礴,威風凜凜之勢。
使用頭條搜索“北京前門”了解“前門”也就是“正陽門”的曆史。
正陽門位于北京市天安門廣場南側。是明朝、清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門。
胡同裡扛竹竿——直進直出!
"大胡同三百六,小胡同如牛毛"則說明北京的胡同之多。
帝都北京有大大小的街巷約4600餘條,一般的胡同平均寬度大約有2米左右。
最寬的胡同為4米左右(長安街除外),最窄的胡同也就40厘米左右。
這就意味着,兩個人南北對向而行相遇時,則需要側身而行。
最長的胡同則是東、西交民巷,最短的胡同則是貫通巷,位于前門外,約有三十米長左右。
老北京的胡同基本都是呈現正東正西、正南正北狀的一種直立性,沒有彎曲的胡同。
正因為竹竿又長又細,所以扛着竹竿行駛在窄胡同裡,是不可以曲裡拐彎的。
隻有直着進、直着出,于是就有了"胡同裡扛竹竿——直進直出"。
這種描述即是對老北京胡同的真實寫照,也是描述北京人的豪爽、直率,說話辦事,喜歡直來直去,不喜歡拐彎兒抹角,閃爍其辭的一種性格。
使用頭條搜索“北京胡同”了解帝都北京的南鑼鼓巷、煙袋斜街、帽兒胡同、國子監街、琉璃廠、金魚胡同、東交民巷、西交民巷、菊兒胡同、八大胡同等十大胡同的曆史。
有人就有商機,有胡同就有商販。
故而,在北京城的每一條胡同裡也就出現了走街串巷的賣貨郎,林林總總的商販,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你瞧:胡同裡來了一位吹糖人的手藝人。
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氣!在古時,帝都北京的街頭巷尾總能見到各式各樣的小商販。
當下的老北京人,偶爾會在一些電視劇的場景中回想起那些童年的往事,
回想起那些穿梭于大街小巷中打銅鑼吹糖人的小商販。
再過去,這種類似于賣貨郎的小商販會将肩挑的擔子置放于街巷鬧市路邊,
提出銅鑼"咣"、"咣"、"咣"地擊打一番,以此來吸引小孩兒們,
然後則會坐在擔子一側的小闆凳上,用工具從小鐵鍋中,掘出拇指般大的一塊糖稀,置于手中,并搓成長條狀,
再将其放進制作不同類型糖人的木制模子裡,通過竹管吹一吹,糖稀就迅速地臌脹起來,
這時将模子打開,就變成了小老虎、小老鼠,或各色各樣的動物及人物。
雖說,吹糖人是小本經營。但吹糖人亦是一門手藝,還要有巧妙掌控吹氣的力度。
所以,舊時的北京人就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氣"來形容一些愛吹牛、說大話的人。
使用頭條搜索“炒肝”領略老北京的特色美食。
炒肝是北京内外八城頗具盛名的風味小吃。
是在風靡宋朝時期的美食"熬肝"和"炒肺"的基礎上演變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民間小吃。
豆汁,比黃連還令人難以下咽的一種老北京美食。
老太太喝豆汁——好稀!過去,北京南北城的裡裡外外,廟會上,胡同邊,都有大大小小的豆汁攤。
豆汁攤,很簡單,一個長條案,幾個長條凳,大鐵鍋一口,鹹菜絲一盤,就可以練攤了。
炕桌一張,闆凳若幹,小鐵鍋一口,幾隻大小不同的粗瓷碗,也是一個豆汁攤。
大鐵鍋裡熬着灰綠色的豆汁,鐵鍋中不斷地散發出一種酸嗖嗖的怪味兒。
賣豆汁的小商販也不要吆喝來招攬顧客,而是利用一把鐵勺不斷地敲打着鐵鍋沿,還時不時地将浮在鍋面上的豆汁泡沫撇出去。
這時,早起遛彎、上班或帶着小孩出門的阿娘們,看見了豆汁攤兒就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
将孩子放在凳子上,點上兩個酥酥脆脆的焦圈哄着孩子吃,
自己則捧着一大碗熱豆汁喝了起來,還不時吃着拌了辣椒末的鹹菜絲兒。
老北京人喝豆汁兒,就喜歡熱乎乎的、稀溜溜、酸中帶甜的這種味兒。
豆汁兒搭配焦圈兒,是帝都北京最傳統的一種風味美食。
就如同天津衛愛吃嘎巴菜,河南人鐘愛胡辣湯、燴面,陝北人喜歡吃羊肉泡馍、葫蘆頭一樣,都讓人欲罷不能。
使用頭條搜索“豆汁”品嘗老北京獨具特色的傳統小吃。
喝豆汁是一種享受,第一次喝,可能因為其酸爽的口感而難以下咽。
相信果兒,你堅持趁着熱乎乎的時候捏着鼻子喝下去,你會和果兒一樣愛上豆汁的這種味道。
以至于為了喝一碗熱乎乎的豆汁,而滿街尋覓。
根據《燕京風俗錄》記載,豆汁最早出現在遼代,是遼國時期風靡于民間的一種食物,距今來說擁有上千年的曆史。
這是一種利用綠豆和白玉米磨制之後發酵制成,既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又促進人體消化。
中醫學則認為豆汁既有清熱解毒、消暑止渴的作用,還有利尿開胃的一些功效。
過去,一些講究的人,則喜歡去專業的豆汁鋪子裡喝豆汁。
那灰綠色的豆汁兒配上白色的瓷碗,青花瓷的碟子裡配上一些紅、白相間的金絲鹹菜。
再搭配上兩個色澤深黃,形如手镯,焦香酥脆,風味獨特的焦圈兒,
都讓每一個老北京人都會情不自禁地想捧起一碗又酸又馊的豆汁,回味一下那無窮的酸爽。
豆汁兒,不僅僅是一種風味美食,更是代表着京味文化的一種傳承,就如同北京精神一樣,源遠流長,曆久彌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