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老三樣”,幾乎每個養魚人都耳熟能詳。“升溫、下鹽、換水”這三種方法一直是初期魚病防治的首選措施,在魚友中間廣為流傳。很多魚友的用藥态度非常謹慎,不到萬不得已絕不用藥,而是通過“老三樣”這樣的保守療法取得了很好的療效,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
老三樣”是非常值得推廣的科學的輔助治療手段,很多魚友都會熟練運用,但是卻說不出“老三樣”的治病機理,有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覺。在魚友中流傳着很多對“老三樣”的錯誤理解,比如說升溫、下鹽是為了殺菌,這樣的認識是非常錯誤的。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老三樣”防病機理,揭密“老三樣”。
1、對于升溫的質疑
很多人認為升溫的目的是靠提高溫度來消滅細菌的,這種理解是完全錯誤的。因為絕大多數緻病菌是耐高溫的,其最适生長溫度一般在37℃左右,魚缸升溫的上限一般不會超過35℃,這個溫度是細菌的最佳繁殖溫度,根本不會對緻病菌造成傷害。
升溫不但起不到任何殺菌作用,而且會随着溫度的升高使緻病菌大量繁殖、毒性增大使水質變差,這是稍有一點生活常識的人都明白的道理。那麼升溫到底有沒有科學道理?升溫對于病患中的魚是雪中送炭呢還是雪上加霜呢?這個問題我們應該認真思考一下。
2、升溫的原理探究
想要了解升溫的真正目的就必須了解魚的免疫系統。魚是變溫動物,該生理特點決定了魚不具備維持體溫恒定的能力,大多數魚的體溫與周圍環境溫度是相同的。魚的免疫系統和溫度是息息相關的,在低溫狀态下,免疫作用會減弱,這樣更容易造成魚的死亡。當有疾病入侵的時候,魚本身就會表現出一種“發熱”的症狀,這表明它們希望水溫升高。
升溫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激發魚的免疫系統,增加魚的新陳代謝來對抗病菌毒素的入侵,而不是靠升溫的那三五度來直接殺菌。當然凡事都有特例,比如白點病的小瓜蟲,就是靠升溫來直接殺滅的。在疾病治療方面要遵守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雖然升溫可能造成細菌大量繁殖破壞水質,但是升溫更能加強魚的免疫防禦能力,增強魚的體質來抵抗疾病,對于病中的魚來說這是至關重要的。
3、升溫的正确做法
合理的升溫範圍應該是比原缸水上升3-6℃,根據魚種的不同,這個範圍大約是在30-34℃之間。以每天升溫2-3℃為宜,升溫過快會對魚造成不适。升溫必須配合大氧,要保證氧氣的充足供應。因為升溫後魚的呼吸作用會加強,菌的繁殖會加快,需氧量會加大。升溫應配合鹽使用,以減少魚滲透系統的負擔,在下一節詳訴述。
關于魚缸的升溫,小編給大家幾個小建議:
1、加熱棒
優點:可以控制溫度,操作方便,加熱效果較好。缺點:有些加熱棒功率過大,耗電
2、定時加熱水進缸
優點:可以控制溫度,并且不是直接加熱缸中的水,相對比較安全。缺點:操作不方便,容易驚吓到魚兒。
3、把裝有熱水的瓶子放進缸中
優點:安全,不會出現溫度過高的情況。缺點:不方便,需要定時更換,加熱速度比較慢。
從安全和方便的角度講,建議觀賞魚愛好者選擇加熱棒和溫控器的搭配組合,這樣的雙重保護可以有效地防止在升溫過程中出現溫度過高、魚隻死亡等情況。
下鹽
1、下鹽誤區
在“老三樣”中,下鹽存在的誤區最多,包括下鹽的理論及用量。很多人每次換水随手撒一把鹽,治療魚病的時候不敢多下鹽,隻是比平時多撒幾把鹽,這些都是錯誤的做法。大多數人都認為鹽能殺菌,認為下鹽是為了殺菌,這更是一個錯誤理論。
高濃度的鹽(20%)有一定的防腐作用,由于鹽的滲透作用會使細菌細胞脫水死亡,鹹肉、腌魚就是根據這個原理腌制的。實際上,食品含鹽濃度高,隻能減緩或終止細菌的繁殖,但不能将其殺死。而我們在魚缸裡下鹽的最高濃度才0.5%,根本起不到任何殺菌作用。我們以一個500L水的魚缸算,下鹽濃度達到0.5%,需用鹽2500克、2.5公斤,這個用量對細菌都不會造成什麼威脅,更何況随手撒的那幾把鹽了。
2、下鹽的原理探究
要想了解下鹽的原理,必須要了解鹽的滲透作用。在黃瓜的表面撒一點鹽我們可以看到黃瓜的表面會“出水”這就是鹽的滲透作用。鹽離子在擴散作用下會由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滲透,水分子在滲透作用下會由濃度低的一邊向濃度高的一邊流動。
魚是通過滲透調節來控制體内的鹽和水的平衡。淡水魚體液中的鹽濃度要高于環境中的鹽濃度,由于滲透壓的作用,水會通過魚的體表進入魚的體内,最終由腎髒代謝成尿液排出體外。所以淡水魚從來不喝水,隻是撒尿。如果看懂了這一段的内容,就好理解下鹽的目的了。
魚是通過腮和腎的工作來調整魚體滲透壓的,另外魚體表的粘液也能阻止過多的水分進入魚體。但當魚生病時,例如體表出現感染或者粘液層受到破壞,此時水會從感染的部位滲透到魚體,導緻魚體的滲透壓降低。為了保持自身正常的滲透壓,此時魚會過剩地分泌粘液,腮和腎的調節功能被使用到極限,嚴重增加了器官的負擔,也消耗了大量的能量。這就是受到感染的魚體力下降的原因,不是因為感染本身,而是為了調節滲透壓造成魚的體力急劇下降。在這種狀态下,魚會迅速消瘦,也會導緻短時間内因衰弱而死亡。
加鹽的目的是調節水的滲透壓,降低水對魚體的滲透,減輕腮和腎髒的負擔,降低滲透調節系統的壓力,提高魚的抗病能力。下鹽可以降低升溫帶來的負面結果,雖然升溫可以使細菌繁殖加快,但是下鹽後水的滲透壓降低,可以最大限度的阻擋細菌進入魚的體内,所以升溫和下鹽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3、下鹽的正确做法
隻有在魚得病需要治療的時候下鹽才是正确的時機。每次換水都加鹽會降低魚的滲透調節能力,等真正魚病的時候效果就差了,平時不可為。用鹽最好使用粗鹽或者水族專用鹽,不可使用含添加劑的調味鹽,比如加碘鹽。鹽應事先溶解并粗濾一下再添加,應在1-2天内逐漸的增加鹽濃度,以免引起魚的滲透壓震蕩。
下鹽的濃度要達到0.3%-0.5%才能起到調節滲透壓的作用,這個濃度對絕大多數魚是非常安全的。有些魚,例如有些“軟水”魚類和一些鲶魚,對氯化鈉非常敏感,用鹽要小心謹慎。
另外,用鹽過量會造成過度滲透壓,這會進一步導緻身體細胞的生理變化,會導緻魚對疾病的抵禦能力下降。當鹽濃度超過1%時,即使短時間的浸泡也會使魚類出現不良反應。
換水
換水的目的是為了迅速稀釋水中的細菌和毒素,減少其對魚的危害。相對于升溫和下鹽來說,換水是對魚的傷害最小,效果最迅速的方法。尤其是在硝化系統未建立完善、毒素超标、水質極度混濁等情況下,換水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老三樣”裡的換水不是指一次性的,而是要堅持一個周期,天天或者隔天換水。一次的換水量國内普遍提倡20%—30%之間,我查閱的國外文獻有很多提出一次的換水量應在50%—75%之間。我支持大量換水,因為這樣效果快,對病魚幫助更大。
換水應該注意的是:溫度、氯氣含量、ph的控制。
換水的溫度要比魚缸水的溫度高1-3℃為宜,切忌加入大量涼水,水溫的降低會帶來很多問題。
氯的控制非常重要,有條件的當然困水最好,或者使用熱水器裡的水,适量的使用水質穩定劑也是除氯的好方法。
每次換水ph的變化應小于0.3,否則會因ph變化過大造成魚血液酸堿失衡、代謝紊亂,加重魚的病情,因此準備一支調校準确的ph筆還是很有必要的。
總之,隻要控制好溫度、氯含量和ph值,換水對魚的影響是很小的。另外,大換水後要補足鹽分,防止滲透壓出現震蕩。
對于水質,簡單來說一下
飼養觀賞魚過程中比較常見的五種水,以及分别有哪些特點:
1、生水:指剛放出而未經晾曬處理過的自來水或井水。其水溫常與養魚池(缸)中的水溫相差較大,裡面含的氯氣較多,這種水對金魚危害極大。
2、新水:就是自來水或井水、泉水,經過晾曬靜置沉澱2—3天左右的,并且與魚池(缸)水溫相等或相似的幹淨水。
3、陳水:就是魚池(缸)中底部含有糞便、污物的髒水。包括池(缸)中長期未換的飼水。
4、老水:就是魚池(缸)中清潔而呈嫩綠色、綠色、老綠色或綠褐色的水的統稱。其中以嫩綠色水為最佳。在老水中浮遊的綠藻較多,它們也是金魚很好的輔助飼料。這種水中腐敗分解的有機質少,溶氧較多,常以嫩綠色而清潔的老水養魚,養出來的魚食欲最為旺盛,魚體健壯,色澤鮮豔,發育很快。
5、回清水:如果發現原來池(缸)中的老綠水突然變成了澄清水,許多綠藻沉澱缸底,這種現象稱之回清水。這種水容易引發魚病,需全部更換。
最後的總結
對于很多初期魚病來說“老三樣”的聯合使用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小編認為換水是核心,迅速的降低細菌和病毒的含量是治療的基礎。換水可以單獨使用,升溫和下鹽要配合使用。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夠幫助更多的朋友了解“老三樣”的治病機理,使我們能夠更好的運用“老三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