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清代著名畫家詩人鄭闆橋的這首《竹石》可謂傳頌久遠,耳熟能詳。詩人形象地贊頌了竹的剛毅性格和立根于破岩中的内在精神。
我的家鄉皖南山區就生長着各類竹子,從小我就十分喜歡這青青的翠竹。
每到初春,春風又綠江南岸,春雨再吻山野時,孕育了一個冬季的竹筍便會從竹林的泥土裡、岩石旁争先恐後地鑽出來,露出嫩嫩的尖尖的筍角,象一個個剛出生的可愛的小嬰兒,好奇的打量着這個世界。
迎着春風,小竹筍們貪婪的吸吮着春的甘露,在陽光中微笑,在春雨中生長,一節又一節,向上再向上。會讓你真正領略那種“破土淩雲節節高,寒驅三九領風騷。不流斑竹多情淚,甘為春山化雪濤。”的意境。
到了盛夏,滿山遍野的竹子會變得更加婀娜多姿、郁郁蔥蔥,随風搖曳,竹影婆娑。
如站在山崗上遠遠眺望,那竹林綠得就像一塊無瑕的翡翠,山風吹過,綠色的竹海又似碧波蕩漾;走近觀賞,竹林又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障,又似威武的綠衣衛士挺立守衛着山川。
美麗的竹林,既是一幅綠色的畫,也是一首抒情的詩。
竹子的品種有很多。有毛竹、元竹、紫竹、斑竹、楠竹……我的家鄉就盛産高大挺立的毛竹和細長翠綠的元竹,被評為全國“竹子之鄉”和“元竹之鄉”。
竹子全身都是寶。竹筍可以食用,是江南地區特有而常用的食材;竹幹可以加工成竹工藝品和實用品,如竹簍、竹籃、竹椅等;優質的竹子還可以做成樂器,如竹笛、竹箫等;竹枝可以做成掃箒;竹屑可以做成竹炭等燃料。可以說,竹子為人類奉獻了全部。
竹與松,梅并稱“歲寒三友”。因四季常青,繁植茂盛,姿容不俗,品質高潔,自古以來就非常受到人們的喜愛,很多公園或家庭的堂前屋後的院子裡都會種上具有觀賞品種的竹子。
鳳尾竹
竹以她特有魅力讓古今中外的詩人們對她更加“偏愛”,詠竹的詩句數不勝數。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曾寫道“綠竹半含箨,新梢才出牆。”(杜甫《嚴鄭公宅同詠竹》)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也有詩雲“甯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蘇轼《於潛僧綠筠軒》)
以“竹”寄情的畫家就更多了。我最喜歡的還是鄭闆橋畫的竹。畫家因喜歡竹之氣節,畫竹講究三個階段,從“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用筆暢達遒勁,構圖布局可謂亂而不亂,疏密相間,用墨濃淡相宜,幹濕并舉,既簡潔生動又寓意深刻,每幅都可視為珍品。
清一鄭闆橋畫的竹
千百年來,竹子一直被人們贊美。贊美她能在惡劣的環境下仍頑強生長,積極向上的堅定意志;贊美她經曆風霜雪雨依然不屈不撓的抗争精神;贊美她傾其所有,樂于奉獻的崇高品德。
我愛這清雅質樸又風骨照人的翠竹,更愛這堅韌不拔又頑強進取的“翠竹精神”!
這正是一一
寄情山野棄繁華,
堅韌不屈品格佳。
曆經風雨身且直,
無私奉獻譽天下。
(原創作品,歡迎品鑒,感謝閱讀,敬請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