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教育智慧:行己恭,事上敬,養民惠,使民義
《論語》感悟(九十一)
文/王營
原文:5.16 子謂子産:“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譯文:5.16孔子評論子産說:“他具備君子的四種道德:他自己行為莊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養護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合理适當。”
感悟:本章是孔子對子産的評價。子産,姓公孫名僑,字子産,鄭國大夫,做過正卿,是春秋時期鄭國的賢相。孔子對子産的四點評價,不僅僅是講君子之道,更是講為政之道。如果作進一步引申,與今天的教育工作相結合,還是校長對學校的管理之道。
首先,做為校長,要“行己恭”,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做全校師生的表率。有人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校長是學校發展的引路人,是教師的教師,一所學校發展的好壞,關鍵在校長。因此,校長要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教職工做到的事情,校長首先要做到,凡是說過的話一定要兌現。
事實證明,校長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學校的教風、學風,校長經常深入課堂聽課,全校教師則會教風嚴謹;校長帶頭搞教研、科研,全校教師就能開拓創新;校長關心教師成長,全校教師就會在業務上争優創先。正直的校長能帶出一支正直的教師隊伍,相反,不公正的校長也會帶出一支不思進取的教師隊伍。校長若帶頭搞不正之風,全校教師就會投機取巧,人浮于事,近年來在教師評優選先中出現的要榮譽、買證書的不良風氣,大多是由校長不嚴格要求自己造成的。
其次,校長要“事上敬”,正确處理好與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關系,為學校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裡所說的“敬”,不是像封建社會那樣,要求校長對某一位上級領導言聽計從、俯首帖耳,而是“敬于其事”,以嚴肅、恭敬的态度對待上級領導所布置的每一項工作。從這一認識出發,凡是上級教育行政部門作出的正确決策,校長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然而對于某些有争議的問題,校長也有提建議、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利。校長不可人雲亦雲,随意追風趕潮,要有自己明确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思路,在上級領導面前,要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觀點。
三是校長要“養民惠”,關心愛護全體教職工,真心實意地為教職工謀福利。長期以來,無論是教育行政部門,還是社會各界,對教師工作的要求一直強調“無私奉獻”,以至于教育界湧現出很多帶病堅持工作、不計工資、不計報酬、埋頭苦幹的先進典型,這種精神值得肯定,也值得弘揚。
但是,我們是否想過,教師也是人,也希望像其它單位的職工一樣,工資待遇不斷提高,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過上有品味的生活。因此,作為校長,要在自己職責和能力允許的情況下,盡最大努力解決教師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并逐步提高教職工的各項待遇。比如有的教職工因病緻貧,校長可以多向上争取有關部門,多為他們解決一些住院、醫療費用;大多數青年教師沒有住房,校長可以出面聯系政府有關部門和房地産商,統一為他購置價格便宜的房子,解決他的後顧之憂,其他諸如教職工子女升學就業、家中老人生病,甚至青年教師的婚姻等方面的問題,校長也要多多過問,讓教職工真正感到學校的溫暖。
四是校長要“使民義”, 尊重理解教職工,按教育教學規律辦事。“義”就是合宜、适當的意思。校長不能做違背教學、教學規律的事情,比如為了提高中考、高考成績,随便砍掉音、體、美等非考試科目;不顧學生身心健康,取消雙休日、節假日,搞加班加點;不按教學進度授課,提前結束功課等等。校長也不可做一些有違教職工心願的事情,學校的發展規劃、各項規章制度、獎勵制度要經全體教職工充分讨論後方可施行,而且要随着形勢的變化、教職工的意願,每隔一段時間要進行必要的修改、補充、完善;要定期進行校務公開,及時征求教職工對學校發展的意見,凡是教職工反映的問題,校長都要認真研究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