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按:漫談之一所述的庑殿頂是最高級别的屋頂,而歇山頂則次之,可以用于等級稍低的建築,比如王府的大殿,或者皇宮的稍次要一些的宮殿,或者城門等處。也有個别案例是例外,比如薊縣獨樂寺大殿為歇山頂,山門為庑殿頂。預知歇山頂,且看本文。
引子古建築常見的屋頂有四種:庑殿頂、歇山頂、懸山頂和硬山頂。
最常見的四種屋頂(梁思成《中國建築畫》)
歇山頂是清代的稱呼,在宋代則稱為"九脊殿"。歇山頂有九條屋脊,即正上方的正脊,中間四條垂脊,最下面四條戗脊。
小編推測:山為山牆,即房屋兩側的牆,山牆上有屋脊,可以歇息在廊下。這或許是歇山的本意吧。
典型的單檐歇山頂
漢魏南北朝時期早在漢代,歇山頂已經出現。但漢代距今一千八百多年,歇山頂的芳容,隻能在明器中得以相見了。古人"事死如事生",陪葬品衆多,明器是漢代建築研究的重要證據。
四川牧馬山崖墓出土的墓葬品(歇山屋頂的最初形式)
漢代的歇山頂是由中央的懸山頂和四周的單坡頂組合而成的,和現在常見的歇山頂還是有些區别。
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石刻歇山屋頂形象
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人們為了逃避戰争的困苦,或身入空門,或心向釋迦。而統治者也樂于用佛教修來世的思想給人民一點希望,适當減輕階級矛盾。所以南北朝時期佛教大盛,豪門地主舍宅為寺(洛陽伽藍記多有記載),統治者則大規模開鑿石窟為佛寺。石窟中的造像,多有當時木結構房屋的形象,歇山屋頂也得以留存。
隋唐五代時期隋唐時期海内統一,國力強盛,建築也逐漸成熟。但這個時期留存的歇山屋頂建築實物,隻有山西五台縣南禅寺大殿一例。
隋文帝開皇二年,建國未幾,此時的石刻說明的其實是南北朝時期歇山建築的形制;
而五代時期去唐未遠,衛賢高士圖中的歇山屋頂,也可以反映唐朝的建築特點。
當然石刻有石材的特點,不能完全反映木架結構;畫家筆下,或有虛美(有山花),或有省略(無吻獸),和實物也未必相同。
開皇二年石刻,河南博物館藏
五代時期衛賢高士圖中的歇山屋頂
1953年左右,祁英濤、杜先洲、陳明達在五台縣發現了南禅寺正殿為唐朝原物,且比之前梁思成、林徽因1937年發現的佛光寺建造年代更早。
南禅寺建于唐代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單檐歇山頂。構架和鬥拱,乃至佛像基本都是唐代原物。
山西五台縣南禅寺大殿立面圖
南禅寺大殿剖視圖
宋遼時期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又恐怕武将像唐末藩鎮割據,于是乎搞出了杯酒釋兵權。就連軍隊也是經常調換帶兵的将軍,最後兵不識将,将也不知兵。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在文學上,宋代皇帝造詣都很高,對待文人也相對客氣。簡而言之,有宋一代,宋代尚文輕武。所以宋人除蘇轼、陸遊、辛棄疾之外,文人普遍是婉約有餘,豪放不足。
反映到建築上,唐朝為宏偉剛健,宋代呈絢爛秀麗。唐代建築如唐詩,宋代建築則似宋詞。
晉國的來源
晉祠的聖母殿,宋代重建于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屋頂,四周繞以圍廊,符合營造法式的慣例。
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
薊縣獨樂寺觀音閣重建于遼代統合二年(公元984年),外部兩層,内部實為三層,重檐歇山頂。台基較矮,上層為坡度較緩的歇山屋頂。造型上兼顧了唐的雄健和宋代的柔和,這是因為遼代離唐代不遠,而宋代此時建築并未完全定型化。
另外,有些奇特的是,獨樂寺的山門為庑殿頂,而觀音閣卻為歇山頂,與通常情況相反。換言之,建築屋頂的形式和選擇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或許遼國并非中原正朔,處理的相對靈活,對禮制的理解有靈活變通之處。
河北薊縣(現為天津)獨樂寺觀音閣(梁思成繪制)
明清時期明清時期建築是王朝時代的最後一個高峰。官式建築,諸如歇山屋頂也開始高度的定型化。
典型的歇山屋頂,有天安門、西直門、鐘樓和鼓樓等等。
另外,王府的正殿,也允許使用歇山屋頂,但琉璃瓦的顔色,卻不能使用金黃色,隻能采用綠色。
北京天安門城樓重檐歇山屋頂
曾經的北京西直門城樓
北京鐘鼓樓
恭王府正殿
當代的歇山屋頂當代在建築寺廟時,一般也會采用古建築的外形,而材料選擇,鬥拱的替代和簡化,采光處理等等采用現代手法。按照建築的發展和進化來看,這是合乎邏輯的。民族的形式和現代的材料、工藝,如果能完美的結合,無疑是值得期待的。如果在細節上加以雕琢,比如屋頂坡度,出檐長度,屋頂和立柱尺度對比,吻獸處理等等方面再進一步,或許會更佳。
順平大佛光寺佛光殿的歇山屋頂(張少飛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