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汪氏輩序表
汪氏輩序表
更新时间:2024-09-28 10:24:26

汪氏輩序表(汪氏宗譜纂要序譯文)1

《汪氏宗譜纂要序》譯文

汪時健(颍川百代孫▪爽公支)

(2022.01.02)

《周禮》中由禮官小吏所定的“世系表”和昭穆次序,被司馬遷沿襲,經過反複查考譜牒寫成《史記》,于是漢朝有了《姓氏官譜》。曹魏時設置州郡中正,負責按九品中正制設定的品級、文狀選拔官員。晉宋成立譜局,設置譜官。摯虞、劉湛、王僧孺等人著書立說,共有成千上萬文字。到唐代,貞觀間纂有《氏族志》,顯慶間纂有《姓氏錄》,景龍間纂有《姓系錄》。開元年間,唐玄宗又诏令薛南金等人對《姓系錄》重新修訂。宋朝和明朝,民間各族姓都自己修譜,往往輯為成套的譜牒,呈請皇上題詞。這時期譜牒的編纂,雖然名曰“家乘”,實際上無不求證于官方史籍,關聯國家法制禮儀。我大清朝讓黎庶休養生息,各族人口日益繁衍,人們祭祀緬懷先祖,感念宗盟之情本當深厚,不過因此發生假冒宗支的事情,就比匪患還值得憂慮。所以皇帝準奏,發布了統宗譜牒編纂的有關禁令。應是希望人們恪守法制禮儀,而不是可以忘本忘祖的意思。

我新安很多世家望族,各姓都有族譜,譜上記載着得姓受氏的來由,其中最顯著的莫過于汪氏。當初,受姓始于魯國颍川侯,世代多有殊功顯績。傳承四十多代至唐,生下越國公,大哲人朱熹說他因保障六州之功,受邑三千戶。至宋徽宗時,被追封為英濟王。他的弟弟和兒子們,也都封給了官職和采邑,其家族的顯貴和興盛,可謂前所未聞。我因任職京城,未能常回故鄉,對汪氏先祖的德行善績,沒有詳細的了解。所以雖為最親近的親屬,其具體的來龍去脈,很多并不知道。乾隆三十七年,看清流名士汪度參與編纂的世守譜,才了解到一點點。今看到龍溪宏佈、宏桂兩君編纂的《汪氏纂要》,終于對汪氏先祖光彩煥然的德行善績,有了全面的了解

《汪氏宗譜纂要》,為明萬曆隐士汪士賢、汪同文二公編纂。同文公于隆慶年間,曾協助汪湘公編纂《統譜》。後來覺得其太過繁冗,而不少支派卻因為地僻人稀,來不及尋訪,未能載入。于是與士賢公概括《統譜》的要點,并采用四言韻語的形式,記述遷派、遷址,更将曆代老譜所繪制的先祖墓葬丘隴圖紙,合并為一部簡譜。其書厚不過一寸,但汪氏一族幾千年的脈絡源流,卻全都具備,确實是集汪氏之大成的一部好譜。可惜未待交付刻印,隻纂成了一個手寫稿,主纂士賢公就去世了,隻好将遺稿藏之于家。

今龍溪宏佈、宏桂兩君,遵守法令非常謹慎,在編纂完本支《龍川》支譜後,又擔心後人會忘記先祖,想到《纂要》遺稿對汪氏各宗支有較完整的考證,不同于那些湊合成書、備受诟病的譜牒,于是在尊重士賢公舊稿的基礎上,再參考其它各譜,終于成功纂就《增訂汪氏宗譜纂要》,并刻印成書,使其能傳之久遠。因士賢公之弟孝廉夢旂請我作序。我很欣賞二君效法先祖的美德,而不違悖法制,那麼此譜的編纂,也正是曆代史籍的意旨。因為之序。

汪氏輩序表(汪氏宗譜纂要序譯文)2

汪氏輩序表(汪氏宗譜纂要序譯文)3

汪氏輩序表(汪氏宗譜纂要序譯文)4

汪氏輩序表(汪氏宗譜纂要序譯文)5

汪氏輩序表(汪氏宗譜纂要序譯文)6

《汪氏宗譜纂要序》

原文:程景伊

譯注:汪時健

《周禮》1小史2定世系3,辨昭穆4。史遷5因之,曆稽6譜牒以成書,于是漢有姓氏官譜7。魏置州郡中正8,立品設狀9。晉宋為譜局10,設譜官11。摯虞、劉湛、王僧孺12輩著書立說,率累千萬言13。及唐,貞觀則有《氏族志》14,顯慶則有《姓氏錄》15,景龍則有《姓系錄》16。至開元間,複诏薛南金等重加刊竄17焉。宋明之世,家自為譜18,往往裒集

成帙19,上邀宸翰20,是譜牒之作,雖曰家乘,靡不質諸史籍,上關乎國憲21。我朝休養生息22,族類日繁,在追遠23者,宗盟固所宜笃24,顧因此而枝牽葉附25,則比匪堪虞26。是以九重允奏27,有統宗之禁28。蓋欲人恪遵典禮,非水源木本29為可盡忘也。

我新安多世族30,族各有譜,譜各載得姓受氏之由,其間最著者莫如汪氏。厥初31,受姓自魯颍川32,代多顯迹33。傳四十餘世而生越國公34,朱子35稱其以保障功受邑三千戶,進爵英濟王36。諸弟諸子,皆列爵土37。族之貴盛,夙所佩聞38。緣備員京邸39 ,未能數至梓鄉,詳稽舊德40。故雖誼屬至戚41,其淵源本末42,亦每阙如43。歲壬辰44,為清流侄倩名度者叙其支世守譜,窺睹一斑。今觀龍溪宏佈、宏桂兩君所刊《汪氏纂要》46,蔚然見全豹焉47。

《纂要》,前明隐君子士賢、同文二公48之所作也。同文于隆慶間,偕通甫湘49嘗從事于《統譜》矣。後念卷帙浩繁,多有地遠人微,未遑征者50,遂偕士賢撮其大要,括以四言51,更取曆代丘隴圖形52,合為一帙53。書不盈寸,而數千年之脈絡源流,莫不畢具,誠足集汪氏之大成!惜未付梓54,第55手錄而藏諸家。

今龍溪兩君56奉法惟謹57,自輯其支譜。又懼後人之忘其本始58也,念《纂要》遺書所以備考宗支,而不同于糾合以取戾59,爰遵舊稿,複參諸譜,以付剞劂60,俾垂久遠61。介其弟孝廉夢旂乞餘弁言62。餘嘉兩君法祖之賢63,而不逾夫法制,則是書之作,亦即曆代史籍之遺意64也。故為叙65。

乾隆四十年歲次乙未仲夏月66,賜進士出身67覃恩诰授榮䘵大經筵講官協辦大學士68吏部尚書加四級69莘田程景伊70拜撰。

——————————

注釋:

1.《周禮》:十三經之一,西周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著。《周禮》、《儀禮》和《禮記》合稱“三禮”,是古華夏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态,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曆代禮制影響深遠。經學大師鄭玄注,由于其崇高的學術聲望,《周禮》一躍而居《三禮》之首,成為儒家的煌煌大典。

2.小史:古代禮官。《周禮▪春官宗伯》所列屬官中有“小史”,負責“掌邦國之志,奠系世、辨昭穆和祭、喪、谥、诔等國事用禮法諸務;漢後對一般小吏通稱“小史”,也指書童、小差役和簡單的曆史書或資料書等。

3.世系又叫“世系表”,指一個族姓世代相傳承的系統,由男性子孫排列而成。

4.昭穆:昭穆制度是宗廟制度之一。廟制規定,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以此區分親疏貴賤。昭穆制度延伸到民間,就是祠堂神主牌的擺放次序。如: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二世為昭,三世為穆;四世為昭,五世為穆;六世為昭,七世為穆;二四六世為昭,三五七世為穆;在昭穆的排列中,父子始終異列, 祖孫則始終同列。另外,墓地的葬位也以此分次序。祭祀時,子孫須按此規定排列次序行禮,用以分别宗族内部的輩分。

6.曆稽,遍查。

7.官譜:官員家世檔案。

8.中正:官名。三國魏文帝曹丕選官始行九品中正制,在各郡、州設專職“中正”官(縣“中正”為兼職),負責考察、評議候選官員(士)的家世和德才。

9.立品設狀:九品中正制的選官等級。品分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是為“立品”;由各郡、州中正對候選官員(士)的家世和德才進行綜合評議,然後給出的書面評語叫“設狀”。

10.譜局:古代官方研究和管理譜牒的機構。

11.譜官:古代掌管官方譜牒機構的官員。如晉成帝時負責稽考淮安侯汪旭的“知譜臣”袁彥叔,即為朝廷譜官。

12.摯虞、劉湛、王僧孺:摯虞:(250-300),字仲洽,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西晉著名譜學家,有《族姓昭穆》十卷,《文章志》四卷,注解《三輔決錄》等;劉湛:(?—440),字弘仁,南陽涅陽(今河南鄧縣)人,南朝宋開國功臣之一。出身官宦世家,少有大志,不尚浮華,常以管仲、諸葛亮自比;王僧孺:(465—522)南朝梁詩人、骈文家,東海郯人(即今郯城人),出身沒落士族家庭,六歲能文,南齊後期,因學識淵博,文才出衆,被舉薦出仕。

13.率累千萬言:加起來有成千上萬字。率:約略、大概;累:連續(相加);千萬言:此處指文字成千上萬,而非文字達一千萬。

14.《氏族志》:此指貞觀六年(632)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人勘正原《氏族志》中姓氏後的修訂本。

15.《姓氏錄》:此指唐高宗李治、武則天時期的官修譜牒,系永徽六年(655)唐高宗诏禮部侍郎孔志約、著作郎楊仁卿、太子洗馬史元道及太常丞呂才等十二人編錄的、于顯慶四年(659)成書的、對唐太宗主修之《氏族志》進行勘正後的修訂本。

16.景龍則有《姓系錄》:景龍(707—710)唐中宗李顯的年号;《姓系錄》:書名,唐柳沖等撰,二百卷,為唐代最後一部大型官修譜牒,已佚。

17.刊竄:改訂、修改。

18.宋明之世,家自為譜:宋朝和明朝,流行民間私家修譜。

19.裒集

成帙:編輯成成套的書。裒,音póu.輯集、編輯;帙:書、畫的封套,用布帛制成,此指成套的線裝書。

20.宸翰:帝王的墨迹。

21.國憲:國家的法制禮儀。

22.休養生息:指在國家大動蕩或大變革以後,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發展生産。

23追遠:祭祀懷念祖先。《論語學而》:“慎終追遠。” 邢昺疏:“追遠者,遠謂親終既葬,日月已遠也,孝子感時念親,追而祭之,盡其敬也。”

24.宗盟固所宜笃 :同宗同姓之情本應敦睦深厚,

25.顧因此而枝牽葉附:不過會因此引起冒認宗支的現象。顧:不過,此作轉折連詞。

26.比匪堪虞:比匪患還要擔憂。

27.是以九重帝王允奏:所以皇帝批準了奏疏。九重:此指皇帝的宮殿;允奏,準奏。

28.有統宗之禁:頒布了與修纂統宗譜牒有關的禁令。

29.水源木本:水的源頭,樹的根本,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此指先祖。《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水木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

30.新安多世族:新安郡很多世家望族。新安郡:(280-758),徽州與嚴州大部,古稱新安,後成為徽州、嚴州地區的代稱;世族:世代顯貴的家族。

31.厥初:其初。厥:其,文言代詞。

32.受姓自魯颍川:獲得賜姓始于魯國的颍川侯。受姓:君王賜姓與有功臣民。《新唐書▪高儉傳贊》:“古者受姓受氏,以旌有功。”

33.代多顯迹:世代多有卓著的功勳。迹,通“績”,功勞。

34.傳四十餘世而生越國公:傳承四十多世後生下越國公。越國公:此指颍川侯四十四代孫、汪氏顯祖汪華,唐初因保障六州,鎮靖一方,被封為越國公,受邑三千戶。

35.朱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晚稱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婺源),生于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縣)。南宋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為“二程”(程颢、程頤)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的十二哲之一,後世尊稱朱子,其理學思想成為元明清的官方哲學。

36.英濟王:宋徽宗于政和七年(1117)對越國公汪華的追封。

37.諸弟諸子,皆列爵土:(汪華的)弟弟和兒子們,都得到朝廷授予的官爵和封地。按:汪華堂弟汪鐵佛被唐高祖封為開國公;據1987年祁東樟木塘六修《汪氏統宗正脈族譜卷六▪續編颍川總系》重刊舊牒載:其胞弟汪世英被封協祐侯,汪世榮被封協濟侯(封年未詳);其九個兒子也先後被追授王、公、候等爵。

38.族之貴盛,夙所佩聞:家族之顯貴興盛,早就被人們景仰、傳頌。

39.緣備員京邸:因為任職在京城。備員:湊足人員,猶濫竽充數,此為作者對自己在京城做官的謙辭。邸:此指官署。

40.未能數至梓鄉,詳稽舊德:未能經常回老家,詳細了解(汪氏)先人的德行善績。

41.至戚:最親近的親屬。

42.淵源本末:猶言來龍去脈。

43.亦每阙如:也有很多不了解。

44.歲壬辰.:此壬辰年為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

46.龍溪宏佈、宏桂兩君所刊《汪氏纂要》:龍溪:村落名,位于今績溪縣臨溪鎮,古屬歙縣五都;宏佈:字敷政,号龍川,歙東(今績溪)龍溪人,《汪氏纂要》增訂版主纂,乾隆甲戌,倡修婺邑司空惟德公分遷等族宗譜,譜名《龍川》,載邑志;宏桂:字庭芳,号小山,國學生,龍溪人,系宏佈公族兄,協纂增訂《汪氏纂要》,負責重繪汪氏祖像、墓圖等;《汪氏纂要》:全名《汪氏宗譜纂要》,明萬曆婺源大畈禮部儒士汪士賢主纂,但甫出“紅譜”(手寫的定稿),士賢公赍志以殁。時隔195年後,由宏佈公于乾隆四十年(1775)增訂刊行,是為《增訂汪氏宗譜纂要》。

47.蔚然見全豹焉:(從《汪氏纂要》)上看到了汪氏先祖光彩煥然的所有德行善績。蔚然:本指草木茂密,此喻功德煥然 

48.前明隐君子士賢、同文二公:瘾君子:隐士;士賢:字進可,号三潭,明禮部儒士,婺源大畈人,嘉靖、隆慶間助汪湘公編纂《汪氏統宗譜》,繼主纂《汪氏宗譜纂要》,稿成,赍志以殁;同文:婺源大畈人,字國書,号心印,明嘉靖、隆慶間助汪湘公編纂《汪氏統宗譜》,繼協士賢公編纂《汪氏宗譜纂要》。

49.通甫湘:即汪湘,字可湘,号南渠,又号鈍齋,婺源大畈人,嘉靖舉人,仕通判,纂修十二支編次《統宗譜》,成于隆慶四年。

50.多有地遠人微,未遑征者:很多因為地方偏遠人口稀少,沒有時間來得及尋訪。微:稀少;遑:閑暇;征:尋訪。

51.括以四言:用四言韻語形式概括。是士賢公編纂《汪氏纂要》時用于記述遷派、遷址等的一種“括言”,不求格律工整,隻求便于記誦,這種“括言”也被宏佈公增訂時沿用。

52.丘隴圖形:所繪制的先祖墓地所在的山丘圖紙。隴:泛指山。

53.帙:書冊。參見前注19。

54.付梓:古指雕版印行書稿,今借指書稿出版發行。梓:雕版。

55.第:隻,僅。

56.龍溪兩君:即宏佈、宏桂二公。參見前注46。

57.奉法惟謹:遵守法令非常謹慎。

58.本始:本源。此指先世祖宗。

59.而不同于糾合以取戾:與那些湊合成書而遭受譴責的不同。糾合:聚集,也作“鸠合”,此為湊合意;取戾:遭受譴責。

60.爰遵舊稿,複參諸譜,以付剞劂:于是遵照舊稿,參考其他各譜,交付刻闆印書。爰:于是,此作連詞;剞劂:刻镂的刀具,此指刻闆印書。

61.俾垂久遠:使……永遠流傳。俾:使。

62.介其弟孝廉夢旂乞餘弁言:因宏佈公之弟孝廉夢旂請我作序。介:因;其弟孝廉夢旂:宏佈公之弟夢旂,字觀魯,号東堂,乾隆戊子經魁,授鹹安宮教習,爽公支,龍溪人;孝廉:漢武帝時為任用官吏而設立的察舉制考試科目,本意為孝順親長、廉能正直,明清成為對舉人的雅稱;乞:請求;弁言:序言。

63.餘嘉兩君法祖之賢:我欣賞二君效法先祖的美德。賢:此指美好的德行。

64.遺意:前人的心願,此指前代史籍的意旨。

65.叙:此同序。

66.乾隆四十年歲次乙未仲夏月:時為公元1775年農曆五月。

67.賜進士出身:科舉考試的甲第制度中,殿試分三甲:一甲三名,分别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

68.覃恩诰授榮䘵大經筵講官協辦大學士:覃恩:帝王對臣民的封賞;诰授榮䘵大經筵講官:皇帝诰命授予(程景伊)榮䘵大經筵講官;經筵:皇帝聽講書史的地方,分大小經筵,大經筵每月逢二、十二、廿二日舉行,主要是一種禮儀,;小經筵又稱“日講”,為君臣間不拘禮節的問答,是一種重要的輔政方式;經筵講官:到經筵為皇帝講學的官員。宋代凡侍讀、侍講學士等官均稱經筵官,明清以實際進講之官為經筵講官,由翰林出身之大臣兼充,但進講逐漸成為空文。

69.吏部尚書加四級:吏部尚書為吏部最高長官,雅稱大冢宰,掌管全國官吏任免、考課、升降、調動、封勳等事務,為中央六部尚書之首。唐宋屬正三品,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近乎今中組部長兼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人事部部長。加級:加級、紀錄是清代對官員的獎勵 ( 議叙 ), 紀錄分三等: 紀錄一次、紀錄二次、紀錄三次。紀錄四次, 即可加一級,加級、紀錄既是官員的政績,又是定期考績的重要條件。

70.莘田程景伊:(1712—1780),清代名宦,江蘇武進人,字聘三,号莘田,乾隆四年進士,曆兵部侍郎,工、刑、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工詩詞,精吏牍,兼通理學,卒谥文恭,有《雲塘書屋詩稿》15卷,《文集》20卷。乾隆四十一年,被削職留用,乾隆南巡,命其留京處理朝事,七月病故,乾隆賜挽聯曰:“執笏無慚真宰相,蓋棺還是老書生”。

汪氏輩序表(汪氏宗譜纂要序譯文)7

汪氏輩序表(汪氏宗譜纂要序譯文)8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