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髋關節?很簡單,就是連接我們人體大腿骨(股骨)最上端和骨盆的球窩關節。
髋關節是我們人體最重要的六大關節之一,它具有六大運動功能,即屈、伸、内收、外展、旋轉和旋外,同時它又是人體最強健的關節,因為人體所進行的多種運動,比如走、跑、跳、推等都離不開髋關節的幫忙。
當然,從根本上說,髋關節隻是一塊骨頭,它的動力來源于其周圍肌肉的收縮與舒張。
那麼為什麼說髋關節最愛“出軌”呢?
從圖上我們不難看出,髋骨節是支撐骨盆的主要部件,它屬于股骨頭的上端,形狀像一個半圓的球面,插在關節窩裡就很容易轉動,并且股骨頸有一個很大的角度,大約130度,這兩個特點結合起來,使髋關節可以前後轉位,從而造成骨盆傾斜,進而影響到脊椎。
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最容易被人們所忽略。因為髋關節附近沒有感覺神經,所以一旦髋關節出現嚴重轉位,患者往往感覺不到疼痛或者其他不适,等骨盆或者脊椎出現疾病了,也就想不到罪魁禍首竟然是髋關節。
既然髋關節轉位所造成的後果如此嚴重,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究竟該怎樣保養髋關節,使其處于正常的角度呢?
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兩種有效防止髋關節轉位的保健操,即抱膝運動和擡腿、蹲馬步運動。
1.抱膝運動
第一步:躺下。首先平躺下來,先将兩膝彎曲,兩腿擡至胸前。
第二步:抱膝。兩手交叉抱住膝蓋,然後輕輕下壓,緊貼胸部,壓到腰有點酸。
第三步:震動。雙手用力,把屈曲的雙腿朝胸口彈壓,一緊一松,震動雙腿。
鍛煉頻率:早晚一次,每次3分鐘。
注意事項:年紀比較大或者雙腿屈曲不方便和不便用力的人,可以請家人幫助做震動:将雙手按在家人抱膝的兩手上,上下輕輕按壓做震動。
抱膝運動可以有效幫助髋關節複位。你在跷二郎腿的時候,髋關節就會自動外翻打開,擠壓緊挨着的骨盆,腰椎神經就會受壓迫。
但是如果你及時做一下抱膝運動,馬上就會發現,不僅外翻的髋關節複位,骨盆降下來了,而且腰部的神經也通了,腿力也變得強壯起來。
2.擡腿、蹲馬步運動
第一節:前擡腿
過程:自然站直,兩腳并攏,雙手叉腰,平心靜氣,然後将一條腿緩緩擡起45度,腳面繃直,然後徐徐放下,以足點地,稍作停留,然後再擡起,反複做幾次,然後換腳。
作用:這是模仿仙鶴的動作,做起來腿姿非常優雅,富有彈性。
我們知道,仙鶴常年栖息于水澤之上,腿部關節沒有羽毛覆蓋,也沒有發達的肌肉,長期飽受寒濕侵襲,卻沒有關節病,也許就得益于這個姿勢。
第二節:側擡腿
過程:自然站立,兩腳并攏,兩臂外展至水平,然後将重心緩緩移到一隻腳上,另一隻腳斜着向外伸出45度,保持不動,身體呈現一個“大”字形;然後換腳繼續這個姿勢。
作用:這個姿勢非常像初級舞蹈班的腳位訓練,不僅使髋部肌肉得到鍛煉,同時股骨頭也得到獨立訓練,最為脆弱的股骨頸就變得強壯起來,從而使髋關節更加穩健。
提示:出于平衡的考慮,練習者可以扶着桌子或者其他平衡木來做這個姿勢。要注意,内心要平靜,姿勢要平緩優雅,這樣做起來才不會覺得枯燥。
第三節:蹲馬步
過程:馬步是中國武術的基本功,在一般鍛煉中做這個動作沒有特别講究,隻需保持穩定,臀部向後翹,膝關節略彎曲,前傾不要超過腳尖。
堅持不住時可以休息10~20秒,兩手也不一定要太标準,叉在腰間也可以。站立10分鐘後,身體會微微的震顫,并開始發熱、出汗,這些都是正常現象。
作用:從解剖學來看,蹲馬步這個動作能夠鍛煉全身一半以上的肌肉;而在中醫看來,這個動作可以使肝經、膽經、脾經、胃經、膀胱經、腎經六大經絡都得到很好的鍛煉,對于預防股骨頭壞死和膝關節疾病特别有效。
當然,除了以上這兩種預防髋關節轉位的保健操外,還有很多項運動也都不錯,比如我們最常見的踢毽子運動,它就可以很好地預防股骨轉位。
為什麼這麼講呢?
因為踢毽子主要是以下肢的協調運動為主,手臂在空中左右伸展保持平衡,并随着毽子的上下飛舞,脊椎也前仰後合,動作輕柔,堪比跳舞。
這樣一來,髋關節、膝關節、踝關節以及全身脊椎都因此得到了充分的鍛煉,所以踢毽子是一種老幼皆宜的、溫和的關節運動。
總之,預防和矯正髋關節轉位意義重大。現代醫學研究還發現:人體很多疾病的根本原因其實就出在髋關節(股骨關節)轉位上,所以矯正了這一轉位,才能從根本上治療相關疾病。
因此大家隻要按照上面我所講述的方法認真練一練髋關節保健操,并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很多疾病就都可以收到明顯的療效,同時我們也能更好地保護我們的骨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