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藥評中心;作者:張藥師; 案例來自:基層醫師公社
事件經過7月底,河南患者,男,22歲,早晨7點多來到當地一家村衛生室就診。主訴:肚子疼,發熱,且症狀已經有幾日。醫生經過診斷後,肌注了氨基比林、丁胺卡那黴素和地塞米松(各一支)。當日,患者肌注後出去玩了一上午,下午在家也沒事,結果晚上7點鐘不知道什麼情況病情發生了改變,經120搶救無效死亡。
該患者肌注的氨基比林,應為複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因為氨基比林的所有單方制劑已于1982年淘汰。複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又名安痛定注射液,每支含氨基比林100mg、安替比林40mg、巴比妥18mg,主要用于急性高熱時的緊急退熱。
事件曝光後,很多網友認為:患者早上7點用藥,晚上7點死亡,中間無症狀,還是急性猝死,該患者死亡與藥物相關可能性不大。果真如此嗎?
安痛定注射液——禁止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合用
安痛定注射液——禁止與其它藥物混合注射
巴比妥鈉鹽溶液呈強堿性,可引起血栓性靜脈炎和組織壞死。含有巴比妥鈉的安痛定注射液,隻有一種給藥途徑:肌内注射,而且應深入較大的肌肉群,以免發生疼痛和壞死。
據文獻報道,氨基比林、安替比林、巴比妥的化學結構中都含有羰基(C=O),可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氨基(—NH2)發生醛酮縮合反應,生成的新的化合物,引起更為嚴重的不良反應。臨床上,因安痛定與阿米卡星混合注射所引起的死亡已經有幾十例。
另外,無論是安痛定注射液說明書,還是阿米卡星注射液說明書,都明确要求不能與其他藥物混合使用。
安痛定注射液——由三種淘汰藥組成的複方制劑
氨基比林和安替比林屬于吡唑酮類解熱鎮痛藥,可引起緻命的粒細胞缺乏症;氨基比林,在胃内與某些食物發生相互作用可生成緻癌物質亞硝胺。由于存在上述嚴重毒副作用,氨基比林和安替比林的單方制劑已于1982年被淘汰。
巴比妥屬長效巴比妥類藥物,以往曾用作催眠與鎮靜藥,由于可發生劑量依賴性的呼吸抑制風險,而且中毒劑量個體間差異很大,現在已經很少使用。
2種早已被淘汰的藥物與1種近乎于自然淘汰的藥物,組成了仍被三甲醫院急診室和基層醫院、診所廣泛使用的安痛定注射液。
2001年,中國正式實施國家藥物不良反應信息通報制度,在CFDA首次公布的424例藥物不良反應病例中,安痛定注射液的不良反應就有28例,占6.60%。
患者12小時後死亡
——與用藥有沒有關系?
暫且不說阿米卡星、地塞米松、氨基比林、安替比林和巴比妥,這5種藥物都可引起遲發型過敏性休克,就憑巴比妥一種藥物也可引起“遲發型”呼吸抑制死亡。
目前臨床使用的巴比妥類藥物的半衰期都較長,沒有一種藥物可在24小時内完全消除。例如,超短效硫噴妥鈉的半衰期為8~10小時,在體内完全消除也至少需要48小時。
安痛定注射液與地塞米松及阿米卡星混合後,不僅會發生化學反應,而且會因pH值的變化而降低巴比妥鈉的溶解度,延長肌内注射後巴比妥鈉的吸收速度。
巴比妥類藥物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反常興奮。對某些人,特别是老年人和衰弱的病人,巴比妥可産生興奮而非抑制,這種病人看似醉酒。案例中的患者,“肌注後出去玩了一上午”,不排除是由巴比妥引起的反常興奮。
總之,臨床用藥,可謂步步驚心!隻有嚴格按照說明書用藥,才可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醫患糾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