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題目:相交線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試講時間約10分鐘;
(2)通過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3)設計數學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相交線所成的角;
(4)體現學生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合理闆書。
4.考核目标:活動設計,教學評價,教學實施。
教學設計
課題: 相交線
課型:新授課
課時:1課時
年級:初中一年級
教學目标:
1、知識與技能目标:通過圖形理解對頂角和鄰補角的概念,能在圖形中辨認。
2、過程與方法目标:經曆探索對頂角的性質的過程,掌握對頂角相等的性質。
3、情感态度與價值觀目标:通過師生交流活動,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确定性。
重難點:
教學重點:鄰補角與對頂角的概念.對頂角性質與應用。
教學難點:理解對頂角相等的性質的探索。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在我們的生活的世界中,蘊涵着大量的相交線和平行線,如:多媒體投影汕頭大橋的圖片、圍棋的棋盤,本章要研究相交線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教師出示一塊紙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紙過程,提出問題:剪紙時,用力握緊把手, 把手引發了什麼變化?進而使剪刀刃也發生了什麼變化?
二、探究新知
1、認識鄰補角和對頂角,探索對頂角性質
(1)學生畫直線AB、CD相交于點O,并說出圖中4個角,兩兩相配共能組成幾對角? 各對角的位置關系如何?根據不同的位置怎麼将它們分類?
(2)學生思考并在小組内交流,全班交流。
當學生直觀地感知角有“相鄰”、“對頂”關系時, 教師引導學生用幾何語言準确地表達,如:
∠1和∠2有一條公共邊OC,它們的另一邊互為反向延長線。
∠1和∠3有公共的頂點O,而是∠1的兩邊分别是∠2兩邊的反向延長線。
(3)學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個角的度數,以發現各類角的度數有什麼關系,學生得出有“相鄰”關系的兩角互補,“對頂”關系的兩角相等。
[說明:根據學生知識的發生、形成過程,層層設計富有啟發性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步步深入,完成從已知狀态到目标狀态的轉化。]
2、概括形成鄰補角、對頂角概念
(1)師生共同定義鄰補角、對頂角.
有一條公共邊,而且另一邊互為反向延長線的兩個角叫做鄰補角。
如果兩個角有一個公共頂點, 而且一個角的兩邊分别是另一角兩邊的反向延長線,那麼這兩個角叫對頂角。
3、探究對頂角性質
教師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圖1,探究發現∠1的鄰補角是∠2和∠4,所以∠1與∠2互補,∠1與∠4互補,根據“同角的補角相等”,可以得出∠2=∠4,類似地有∠1=∠3。
通過多媒體演示對頂角性質:對頂角相等,及推理的過程。
強調對頂角概念與對頂角性質不能混淆: 對頂角的概念是确定二角的位置關系,對頂角性質是确定為對頂角的兩角的數量關系.
(說明:在幾何推理的起步階段,嚴格符号語言表達的推理過程是不要求學生掌握的,這裡可由學生回答,教師闆出推理過程。)
三、鞏固練習
例題:PPT呈現例題和圖,直線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數.
先讓學生辨讓未知角與已知角的關系,并指出通過什麼途徑去求這些未知角的度數的,經過探究,規範的求解過程。
四、課堂小結
說說對本節課的收獲和感受。
五、課後作業
完成PPT上必做題和選做題。
闆書設計
相交線
鄰補角定義 對頂角性質及其推導過程
對頂角定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