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理論突出強調人的認知對情緒和行為所産生的作用。該理論認為,對刺激(事件)的認知是導緻人出現異常行為的關鍵,而不是刺激本身。例如,雖然具體刺激會導緻人出現恐懼,但引起恐懼的真正原因,可能是人們對該刺激的認知、判斷和評價。因此,在心理咨詢中,必須突出認知、情感、動機、信念和人格等因素在人的心理和行為問題發生和轉歸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既要重視行為幹預,更要重視認知幹預。
認知行為療法是建立在人生來具有合理(或直接)思維和不合理(或扭曲)思維潛力的假設之上的。所有認知行為療法都認同一個理論模型,即情景/刺激-認知-反應(行為、情緒、生理)。這個模型表示,認知觀念是造成個體行為反應、情緒反應和生理反應的基礎。不同療法的差異就在于如何看待和處理“認知”這一層面上。
認知行為療法的共同特點主要是:
①咨詢師和求助者是一種教育和被教育的關系。
②假設人的心理和行為問題是認知功能出現障礙的結果,強調通過認知重建來實現情感和行為的改變。如,許多學者把常見的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歸納為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和糟糕至極。貝克(A.T.Beck)把功能失調性假設歸為三類:成就(需要成功、高的操作标準)、接納(被人喜歡、被人愛)和控制(要左右事物的發展變化,要成為強者等)。
③認知和行為交互作用、互為因果,注重吸收各種認知和行為幹預策略來達到改變的目的。
④關注“此時此地”,活在當下,追求實效,賦予求助者更多的責任。
認知行為理論在心理咨詢中的主要應用,有埃利斯的合理(理性)情緒行為療法、貝克和雷米的認知行為療法以及梅肯鮑姆的認知行為療法等。
在心理咨詢領域,埃利斯創立的合理(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以其通俗易懂、費時短、收效快、技術簡便易行等顯著特色,廣受心理咨詢師和求助者的好評。
ABC理論是合理(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核心理論,是埃利斯關于非理性思維導緻情緒障礙和神經症的主要理論。在ABC理論中,A(Activating event)指誘發性事件;B(Belief)是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即信念;C(consequence)是個體對事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結果。該理論強調情緒或不良行為并非由外部誘發事件本身或自身曾經的成長經曆所引起,而是由于個體對這些事件的評價和解釋造成的,所以該療法不主張過多地進行情緒宣洩或者責任外推,這隻能讓人變得更加無力,而是強調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承擔責任,正視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從而使症狀減輕或消除。
埃利斯等人認為合理(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可以幫助個體達到以下幾個目标:①自我關懷;②自我指導;③寬容;④接受不确定性;⑤變通性;⑥參與;⑦敢于嘗試;⑧自我接受。
合理(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治療任務主要可分成兩步。首先是讓來訪者查找他們依賴于什麼樣的非理性觀念,并認識到推理上的錯誤。第二步是治療師與來訪者一起用合理的觀念取代非理性觀念。
例如,為了取代你認為戀愛失敗是使你變得抑郁的原因,你就要告訴自己,盡管你喜歡穩定的戀愛關系并希望繼續維持這段關系,但你知道并不是所有的關系都會發展順利。你也知道這并不意味着就沒有人會再愛你或是你再也不可能與别人展開一段新戀情。因此,盡管A的内容還是一樣的:我和我的伴侶分手了,但B的内容卻不同了。因為這種情況被看做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是大災難,沒必要變得過分抑郁——原有的C。
下面的例子摘自埃利斯為一位女士的治療過程(Ellis,1971),從中可以看出合理(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是怎樣改變錯誤想法的。
來訪者:哦,這就是困擾了我很長時間的整件事。我總是害怕我會出錯。
埃利斯:為什麼?你害怕什麼呢?
來訪者:我不知道。
埃利斯:你說當你犯錯誤時你認為自己是一個壞女人,是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
來訪者:對,我差不多總是這樣。每次犯錯誤,我都懊悔得想死幾千遍。
埃利斯:你在責備你自己。但是為什麼?你害怕什麼?你那樣做會對你以後有幫助嗎?會讓你減少犯錯誤的次數嗎?
來訪者:不會。
埃利斯:那你為什麼還責備自己呢?為什麼你一犯錯誤就變成卑鄙小人了呢?有誰那樣說過嗎?
來訪者:我想那是我的一種感覺。
埃利斯:是你的一種觀念,就是“我是一個卑鄙小人”。那麼你就會有這樣的感覺:哦,真糟糕!真可恥!這種感覺就伴随着觀念産生了。你還會說:“我應該不是這樣的,我是不應該犯錯的!”事實上你應該這樣想:“哦,看看.我又犯錯了。我不願意出錯。那我怎樣才能避免下次犯錯誤呢?”……
來訪者:我們又回到了如你剛才所說的對贊同的需要上了。如果我不犯錯,人們就會尊敬我。如果我做每件事都很完美——
埃利斯:是的,就是這個。這就是你的錯誤觀念:如果你從來不犯錯誤,每個人就都會喜歡你,而且對你來講這是必要的……但事實上是這樣嗎?設想一下你從來沒有犯過錯誤,每個人都會喜歡你嗎?也許他們有時候會讨厭你的無理,難道不會嗎?
許多學者對上述不合理信念進行了歸納,指出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和糟糕至極是這些不合理信念的三個主要特征。
——絕對化的要求是指個體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一事物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這種特征通常是與“必須”和“應該”這類詞聯系在一起,如“我必須獲得成功”、“别人必須友好地對待我”等等。
——過分概括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幾件事來評價自身或他人的整體價值。例如,一些人面對失敗的結果常常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或“毫無價值”。
——糟糕至極是一種對事物的可能後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種災難性預期的非理性信念。如一次考試失利就斷言自己沒有前途,一次失戀就認定自己找不到幸福,一次求職失敗就哀怨自己永遠不會有工作等。
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是合理(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中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可以是心理咨詢師在咨詢室裡和求助者辯論,也可以采用家庭作業等的方式,讓求助者自己與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
常用到的辯論技術有質疑式、誇張式和産婆術式等。
Ⅰ.質疑式。咨詢師直截了當對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提出質疑。如:
咨詢師:憑什麼每個人非得對你笑臉相迎?
Ⅱ.誇張式。咨詢師用誇張的方式把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放大”給他看。如:
咨詢師:如果這樁婚姻真的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那麼最壞的結果會怎麼樣?天會不會塌下來?
Ⅲ. 澄清式。就某些概念、認知方式等進行具體澄清。如:
咨詢師:毫無價值的具體涵義到底是什麼?
IV.“産婆術”式。也被稱為蘇格拉底反诘法。咨詢師引導求助者按照自己的思維脈絡進行推理,最後得出和求助者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完全相反的結論,從而實現領悟。這種方式有些類似于中國古代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之意。
(來源:李不言主編《誰之錯:四句話點透心理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李不言主編《誰之錯:四句話點透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