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猶豫期的收獲?經濟學家弗蘭克莫迪利安尼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論,他認為,消費者将根據他一生的收入來優化一生的消費,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保險猶豫期的收獲?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保險猶豫期的收獲(生命周期理論教育期) 保險猶豫期的收獲(生命周期理論教育期)1](/uploads0/70cFvnSh_Q1YnxGkpoWK1HF6hhy/it/u=4216838374,3268748192&fm=253&gp=0.jpg)
保險猶豫期的收獲
經濟學家弗蘭克莫迪利安尼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論,他認為,消費者将根據他一生的收入來優化一生的消費。
什麼意思呢?
也就是說,理性的消費者應該根據效用最大化的原則來使用一生的收入,使他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費,也就是俗話說的,賺的錢是一直夠花的。
我們可以用“人生草帽圖”來對這個生命周期的理論做一個直觀的描述。
草帽圖,是用出生、就業、退休和終身(死亡)四個關鍵的時點把人的一個生命周期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教育期、工作期和退休期,從出生到就業為教育期,就業到退休為工作期,退休之後是退休期。
人從出生到死亡是一個漫長的消費過程,有一條支出線(虛線),與此對應的也就有一條收入線(實線),收入線主要是指從就業到退休期間的所有收入。
在教育期内甚至是就業初期,個人的支出是大于收入的,這個期間的個人支出主要是來自于父母或者是繼承了家庭的資産。
同樣的道理,教育期我們自身沒有收入來源隻能依靠家庭,那麼等到我們有收入來源了,即處于工作期時我們需要反哺家庭,也就是在工作期間我們需要負擔子女的一個教育期支出,或者是遺留下财産。
一般假設二者相當,因此根據生命周期理論,收入線内的面積和支出内的面積是相等的。這就是皆大歡喜的局面,因為我們這一生過的平安順遂,自己掙的錢剛好能養活自己和家人。
然而風險的客觀存在,打破了我們美好的生活。
生、老、病、死、殘像是一頭大象闖進了一個精美的玻璃屋,将一切粉碎幹淨。
教育期的生、病、殘和退休期的老、病、殘會一下子拉高我們的支出,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驟增的支出最終導緻結果是入不敷出,整個家庭陷入困頓之中。
再來是工作期,一生中人收入來源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候突發的生、老、病、死、殘不僅會影響支出線,還會影響到收入線。畢竟掙錢的那個人倒下了,就等于是切斷了收入來源,一邊是高昂的醫藥費,一般是分文未有的收入,想想都很絕望。
所以,為了避免以上這些情況,我們需要人生的plan B,不要把生活全依靠在老天爺手上,運氣好可以順遂的過完一生,運氣不好就是窮困潦倒的過完一生。
我們可以把生活緊緊握在自己手中,凡事都選擇靠運氣,本身就是一種消極的、不負責任的人生态度。
人生需要保險托底,在面臨生、老、病、死、殘等風險時,可以通過保險把風險轉嫁出去,避免生活陷入絕境。
不管是在教育期、工作期、退休期發生各種風險産生的巨大支出都可以由保險進行理賠,這樣我們原先自己賺的錢可以保留下來作為将來的支出。
就好像那頭突然闖進來的大象雖然造成了巨大損失,但是因為我們未雨綢缪買好了保險,于是那些損失都可以得到賠償。
所以,從經濟學家弗蘭克.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論來看,及時配置好保險,才能真正做到讓一生的收入最大化的等同于我們的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