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會認的字
篝(ɡōu)、萌(ménɡ)
澄(chénɡ)、澈(chè)
旖(yǐ)、旎(nǐ)、瑞(ruì)
萊(lái)、垠(yín)、頃(qǐng)
峨(é)、燕(yān)、綴(zhuì)
徘(pái)、徊(huái)、渺(miǎo)
二、會寫的詞語陪襯、徘徊、篝火、詩興、油然、萌動
澄澈、漂泊、天涯、旖旎、無垠、巍峨
勝地、點綴、不可勝數、頂天立地
恍然大悟、煙波浩渺、樂此不彼
相映成趣、離鄉背井、碧波萬頃
三、多音字
燕:[yān](燕山) [yàn](燕子)
四、近義詞( 孤單——孤獨 ) ( 陪襯——襯托 )
( 氣派——氣勢 ) ( 萌動——萌芽 )
( 澄澈——清澈 ) ( 漂泊——流浪 )
( 旖旎——柔美 ) ( 點綴——裝點 )
( 不可勝數——不計其數 )
( 恍然大悟——豁然開朗 )
五、反義詞
( 萌動——消亡 ) ( 澄澈——渾濁 )
( 恍然大悟——百思不解 )
( 離鄉背井——安居樂業 )
六、作者簡介季羨林(1911—2009),山東清平人,古文字學家、語言學家、文學家。一生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筆耕不辍。
他的散文質樸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代表作有散文集《清塘荷韻》《賦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朗潤園随筆》《天竺心影》等。
七、課文簡析(一)問題探究
1、作者的故鄉沒有山,為什麼還要寫山呢?
寫山是為了過渡。先由月亮總有山、水陪襯,引出下文寫山,再自然過渡到第四自然段對故鄉葦坑上面的月亮和水中月亮的描述。
2、在第三、四自然段中,作者回憶了哪些童年趣事?
躺在地上數星星;在古柳樹下點篝火;爬上柳樹搖知了;白天用嚼爛的麥粒粘知了;在葦坑邊看月亮;夜晚夢見兩個月亮疊在一起。
3、作者原本要寫的是故鄉的月亮,卻又叙述了許多童年趣事,這樣寫是不是多餘,為什麼?
不多餘。(1)故鄉的月亮是思鄉之情的載體。作者早年離家,遠離故土,這些童年趣事深深印刻在他的心中,不管走到哪裡,都是思念故鄉時不能忘記的一部分。
(2)這些童年趣事大多發生在月亮升起前後或跟月亮有關,如數星星、點篝火、搖知了、看月亮、夢月亮等。所以,寫童年趣事不但不多餘,反而更好地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二)佳句賞析
1、“至于水,我故鄉的小村子裡卻到處都是。”(第三自然段)
運用對比的寫法,“到處都是”水與上文“從來沒見過山”形成鮮明的對比,表明水月相襯的景象是十分常見的。銜接自然,引出下文。
2、“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兒煙波浩渺之勢。”(第三自然段)
運用對比的寫法,将故鄉的幾個大葦坑與唐詩中描繪的洞庭湖作對比。“雖......但......”表示轉折關系,說明幾個大葦坑盡管在氣勢上比不過洞庭湖,可在小孩子眼裡也算十分廣闊了。
3、“對比之下,我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無論如何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第五自然段)
運用對比的寫法,通過将世界各地的月亮與故鄉的月亮進行對比,說明故鄉的葦坑、夏夜的月色,那時那刻的景象已經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裡。
(三)課文中心課文以“月”作為抒情線索,通過作者對故鄉和幾十年生活經曆的回憶,真切地抒發了對故鄉月亮的思念以及對離别許久的故鄉的深深眷戀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