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崔方春
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謹以此文獻給敬愛的老師們,祝各位老師節日快樂、一生幸福!*
我1973年9月入學,在泰山腳下的山東省财政會計學校銀行專業讀書,1975年7月畢業至今已滿45年。離開學校以後,隻要有條件,我都找機會去看看七三級二班兩年的班主任黃老師。
2018年10月4日,國慶節長假期間與夫人一起前去泰城看望黃老師。時值79歲高齡的黃老師親切地一一詢問全班43位同學的情況,熱情地回憶師生在一起教學、生活的情景。還特别提到我畢業分配不願留濟南,不願留山東銀行學校,要求回青州老家工作而哭鼻子的細節,引得我們幾個人哈哈大笑了一番。
2019年1月23日,欲次日乘飛機去海南島過春節的我,用視頻提前給老師和師母拜年。耳背的黃老師不但講起了我們國慶節期間相見時的情景和感受,還吟誦了他10月8日寫成的兩首詩,讓我激動不已,當即懇求老師和師母能否用微信發給我欣賞和留念。
當天下午,師母用(老師未開通)微信發來一幅照片,上傳的是黃老師的第一首詩。詩稿用一張20*15=300(字)的老式書寫稿紙的右下方寫成,看樣子幅面也就占了不到四分之一。也許是年齡和視力的原因,字體和書寫方法有較大的變化,似乎已找不到45年前老師闆書的風采。但字迹清晰,用詞恰當,描述細緻,韻味十足,内容很好地體現了我們在校時的情景,再現了老師愛學生愛徒弟的一片真情。
正當我把着手機一遍又一遍欣賞老師詩作之時,師母的一條微信進來轉達了老師的意見:“小崔兒,我那兩首詩你知道就行了,不要再擴大範圍。”對老師的要求,雖然有點兒想法和不甘,我還是很快給師母發去“語音”,表示一定照辦,一定照老師的意見辦。同時,再三懇請師母将老師的第二首作品發來,我要好好收藏,好好品讀,好好回味!
2月7日(己亥年正月初三),人們還沉浸在歡度春節的熱烈氣氛之中。這天下午的4時58分,師母用微信發來一張照片。打開一看,是老師的第二首詩作,讓我欣喜萬分。随後,師母又發來一帖:“上一次(即第一首詩的照片)是請别人代發的,現在我剛學會用手機拍發照片,拍得不好,請諒解。”從這一點看,師母做事兒比老師還認真。
3月2日,我從海南回到濟南。4日,我認真整理了老師的兩篇詩作,在拍照發給師母的同時跟上一帖:“老師、師母,您好!我将老師的詩作整理了一下,不知正确與否,請指正。”一天後,我兩次接到師母的微信視頻。其間,黃老師不顧雙耳的恙疾,詢問了許多情況,再次讓我代他向全班同學問好。幾次囑咐我,由于年齡和身體的原因,詩作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平仄對仗也不夠好,要務必替他保密,不外傳。最後,還讓我替他修改第一首的最後一句,将“耄耋之人”改為“白發之人”,說因他現在已是滿頭白發,引得我和師母在視頻裡笑個不停。
一年多來,黃老師的兩首詩我不知看了多少遍,想了多少遍。每每讀到詩作,我都會忍不住想起與老師在一起的情景,忍不住回憶起與同學們共同學習朝夕相處的日子。我思來想去,還是決定征得同意将老師的這兩首詩整理出來,獻給銀行七三級二班的同學,獻給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以分享老師對學生的一往深情:
(一)
憶昔銀二桃李紅,兩載育苗做園丁。
晨起喚醒覺夜短,晚囑寝安須息燈。
灌溉以解知識渴,耕耘勵志煉品行。
而今個個皆棟梁,耄耋之人喜心中。
(二)
憶昔銀二四十三,七三進校桃李園。
有緣育苗兩載整,師生友誼日日添。
上課細語授知識,課下促膝心交換。
四十五年春秋過,飽蘸深情寫平凡。
作者簡介:崔方春,山東青州人,從事銀行工作41年,退休職工。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2016年,出版35萬字個人傳記《往事記憶》一書。
壹點号山東創作中心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