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天就是大家期待的元宵節了,在古代,特别是宋朝以前,元宵節被稱為上元節,是一個非常被重視的節日,遠超春節的重視程度,一般整個上元節會從正月十三日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七,前後持續5天左右的時間,再加上搭建燈棚、試燈等,基本上一周的時間。所以我們今天在唐代詩詞裡,看到的元宵節詩詞,基本上都稱為上元。
《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代】/崔液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元宵夜盡管解除了宵禁,但長安城的鐘鼓樓上,仍舊按時報更;人們聽了,都嫌時間過得太快,怕不能玩得盡興。
在城市裡生活,雖然缺少了節日的氛圍,但是我們一般一個城市的繁華街道還是會有一些襯托節日氣氛的元素,正月十五快到了,農曆新年第一個月圓的日子,元宵節,在古時被稱為“上元節”或“燈節”,人們常說,過完元宵節,春節假期才算真的結束,所以對于中國人來說,元宵節的意義很重要。
傳統元宵節的習俗有:吃元宵、看花燈、猜燈謎、走百病、舞獅子等等。吃元宵又叫吃湯圓,元宵即湯圓,這裡有一個典故,傳說袁世登基做皇帝,元宵諧音是袁消,所以不準百姓說元宵,而是說湯圓。不過元宵和湯圓的做法成分風格各異,但是吃元宵和湯圓,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
【吃元宵】
不管是吃元宵還是湯圓,寓意都是團團圓圓,是人們對未來生活的一個美好期望。
【張燈結彩】
上元節有了張燈結彩的習俗之後,千百年來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這天晚上,遊玩賞燈的人們不計其數。大家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這一點從唐詩裡都可以感受得到。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随馬去,明月逐人來。
【耍龍燈】
中國人的很多節日,基本上都是古人祭祀活動的傳承,所以這個節日也是一樣。耍龍燈,其實就是舞龍燈。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祭祀活動。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叫《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舞獅子】
聽說舞獅分為南獅和北獅,同時也有文武之分,但是對于老百姓來說,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欣賞這些節日的喜慶氣氛。「舞獅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還有一人當引獅人。
【踩高跷】
這個習俗技術含量并不高,隻要能掌控平衡,這個習俗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衆性技藝表演。高跷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就已經出現。
【走百病】
古時候,醫療技術不發達,得了一場重感冒都有可能奪走一個人生命,所以明清時期,流行這種方式來驅趕病毒,是人們消災祈健康的一種活動。
元宵節夜晚,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送孩兒燈】
這種習俗,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小時候很多家庭不能生男孩子,就由一個12歲以下的男孩子搶來一盞花燈,贈予沒有生娃或者沒有生子的家庭,這種習俗主要在21世紀之前的農村非常流行,因為“燈”與“丁”諧音,添燈寓意添丁。
【祭門、祭戶】
這個習俗很少了解,也不知道是一種怎麼樣的祭祀方式,據說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門前。
【放野火】
這個習俗的主要特點讓無數調皮的孩子開心不已,因為以前農村晚上基本上沒有光,火光不僅能驅寒而且能照明,一舉兩得。兒童、青年用稻草紮的火把點燃後,在自家田頭邊跑邊唱:“花三石,稻三石,芝麻赤豆要收呒數石。”也有調皮的孩子會唱:“伲家田裡多長稻,人家田裡都長草”。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的一項傳統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
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于燈,映于燭,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走馬燈】
走馬燈是花燈的一種。外形多為宮燈狀,因多在燈各個面上繪制古代武将騎馬的圖畫,而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走馬燈尤其受到百姓們的歡迎。
随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習俗也在歲月的流逝中慢慢沉寂了,隻有符合社會需要的一些習俗還在被人們繼續傳承着,發揚着。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傳承千年,你記憶中的元宵節如何?
歡迎留言和我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