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革開放至今,我們的物質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衆的财富增加了,購買力大大提高了,同時商品的價格也随之上漲。肉價從每斤不到1元漲到10多元,但是購買的人數越來越多,這是貨币的貶值?
海黃雖然是名木,但在上個世紀,大衆群體壓根不買賬,大衆生活艱苦,很少會有消費者購買“紅木“這種東西,1980年,海南當地的海黃木價格在每斤8分錢到1毛左右,比當時的米價更加的便宜;之後海黃進入了漲價期,1990年末,海黃的闆料每斤已漲到幾十元。
進入2000年之後,海黃木的價格就進入了新的階段,在2002年時,海黃木的每噸價格在50萬元以上;2007年,大的圓木和闆料,1斤8000元以上,是同時期黃金價格的1/10,能做家具的木料,一般也要1500元左右。樹頭樹根料則視情況,在每斤500元上下波動。
到2010年後,海黃木的價格開始創新高,每斤的價格進入萬元的階段。2014年價位已經是:直徑20厘米左右、長度在1米到1.5米的海南黃花梨老料,每斤價格在1.2萬至1.7萬元之間;直徑25厘米左右或較長的老料,每斤價格在1.8萬至2.2萬元左右。到目前為止,最高的海黃木售價可以達到每斤10萬元以上。
40年的時間,海黃木的價格從每斤1毛漲到最高價近10萬元,這不僅僅是貨币的貶值,更是紅木的增值帶來的效應,海黃木的增值效應遠蓋過了貨币的貶值。在1980年代,1萬元相當于現在的225萬元,而海黃從不到1毛到10萬元,增長的倍數更加驚人。随着資源的匮竭,海黃更加的“任性”,即使你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得到海黃木家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