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翟紅印副主任醫師原創
孩子如果有腦癱或腦損傷,大緻從以下兩個方面可以知道。
(一)與同齡寶寶比較,擡頭、抓物、坐、站、走等運動發育明顯落後,反應慢。
(二)寶寶體檢時發現異常症狀,比如:注視、追視差,對聲音反應遲鈍,易驚、發吭、吮吸困難、異常哭鬧,手握拳、拇指内收、四肢松軟或發硬、踮腳尖、兩腿交叉、足内翻、足外翻,頭控制差、頭後仰、不伸手抓物、抓物慢或抓物姿勢異常。如果發現有問題,不能拖延,一定要高度重視,及時到正規醫院檢查診治。
早期腦性癱瘓挂哪個科?
一般腦損傷(早期腦性癱瘓)需要到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就診,主要看兒童康複科、小兒神經内科、兒童保健科。
腦損傷(早期腦性癱瘓)的診斷依據為體檢和輔助檢查,其中前者最為關鍵,主要檢查寶寶是否存在發育落後以及落後的程度,是否有異常姿勢,是否有特殊體征如身體活動不對稱(判斷是不是黃疸引起的),另外看肌張力是否有異常等。
醫生會根據體檢和輔助檢查給出初步判斷,并結合年齡、病情給出合理化建議,提出是繼續觀察家庭康複訓練或住院系統康複治療。
腦損傷(早期腦性癱瘓)的輔助檢查一般包括顱腦MRI、智力測試、聽覺誘發電位(懷疑聽力有異常)、視覺誘發電位(懷疑視力有異常)、表面肌電(懷疑肌張力異常)等常規檢查。
磁共振或CT等輔助檢查僅供參考,為什麼?輔助檢查就像大家看到的暖壺,外表完整的不一定具有保溫效果,而外表有瑕疵、破損的也有可能是可以保溫的。所以說輔助檢查隻能看到相關結構,不能看到功能。
如何早期發現腦癱或腦損傷患兒
嬰幼兒在“呱呱”墜地後,家長并沒有發現孩子有什麼明顯的異常狀況,特别是那些輕度的腦癱兒童更容易被忽視,甚至會誤認為是其他疾病,如缺鈣、缺鋅、營養不良、軟骨病等等,這樣就使嬰兒錯過了早期診斷,贻誤了早期治療的機會。
那麼如何識别呢?早期我們可以從運動、姿勢、發育三個方面觀察,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到醫院排除腦損傷:
1、腦癱或腦損傷患兒運動發育方面都比同齡正常兒童落後。如:全身發軟、無力或四肢發緊;易驚、角弓反張、少動或過多地亂動;喂奶時出現吸吮無力、吞咽困難或經常嗆、噎、吐奶。
嬰兒的嘴不能很好地閉合,哭聲微弱或陣陣尖叫;2—3個月時還不會笑、擡頭,持續哭鬧,手指緊握,不能張開;4—5個月時還不會翻身;8個月時還不會坐,甚至不會抓、握,也不會把手放到嘴邊。另外,部分腦癱兒童智力發育也落後于同齡正常兒童。
2、異常的動作或姿勢,常見的有肌張力亢進,如母親在換尿布時或洗澡時覺得小兒身體發硬,或肌張力低下,身體發軟,自發運動減少。
流口水,顫抖;在學站時,兩腿并攏,雙腳總是腳尖落地,有的甚至出現交叉,呈剪刀型;肢體運動不協調、不對稱,頭不能保持正中位置等,這些都是腦癱患兒常見動作或姿勢。
3、與同齡寶寶比較,發育落後一個月也是正常的,但要注意觀察,定期到醫院體檢,落後兩個月就要高度懷疑,及時到醫院排除腦損傷,如果能在早期發現腦損傷及時治療,大部分都能達到或接近正常兒童水平,重度的也會明顯改善症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