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政治家塞涅卡說:“人是需要交際的動物。”
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我們對人與人的互動有着本能的需求和渴望。否則,魯濱遜不會舍棄自己生活了28年的荒島,選擇重新回到人類世界。可以說,社交的本質,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連接。
無論在哪個社會,無論是在哪種社交場合,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連接和交流方式就是溝通。隻要與人發生聯系,就必定要産生溝通。所以說,溝通是無處不在的。
盡管人人都需要溝通,但并不是每個人都善于與人溝通。回想一下,生活中有多少人吃了不會說話的虧?明明自己表達的是這個意思,對方卻理解成了另外一種意思,這樣的誤解你經曆得還少嗎?無論是工作中、學習上還是在生活裡,我們都曾遇到過各種各樣的溝通問題,也不得不面對随之而來的各種人際關系的問題。
至于在職場上,我們遇到的溝通問題就更多了。你一定也很納悶兒,為什麼有的人在職場就能遊刃有餘,而有的人一張嘴就給自己挖坑呢?會溝通的人和不會溝通的人,那在職場的待遇真的就是天壤之别。
想要提高職場溝通能力,讓溝通更加高效,那你一定不要錯過這本《溝通的方法》。
《溝通的方法》
這本書的作者是脫不花,沒錯,就是封面上這個笑容燦爛、幹練灑脫的短發女性,她更廣為人知的身份是著名知識服務平台“得到”APP聯合創始人、CEO。
在網絡上,關于脫不花,有一段非常傳奇的經曆被廣為傳播:脫不花本名李天田,17歲時被家人送到北京學習英語,準備去美國留學。在北京的一年裡,脫不花看到當時的廣告行業機會很多,便放棄了留學機會,找了一份辦公室小妹的工作,開始了自己的職場生涯。之後,她靠着強大的自學能力,做項目,開公司,一路成長。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得到當時北京奧美總經理湛祥國的提點,開始進入企業咨詢界。
後來,脫不花的才華得到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的賞識,受邀擔任羅輯思維CEO。盡管脫不花沒有上過大學,但她的知識量、好奇心和溝通能力,讓羅振宇稱之為“一生的奇遇”。
一個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卻能成為著名知識服務品牌的創始人,這件事本身就非常勵志。對于脫不花來說,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學曆,也就意味着沒有可以倚仗的平台,而她卻能夠憑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今天的成就,我想,她的溝通能力一定是非常強的。
脫不花曾說,想把自己“曾經接受過和釋放過的善意,還有被磕得頭破血流獲得的經驗”都總結整理出來,把它們傳遞下去,希望能夠給那些剛剛起步的年輕人一些幫助,可以讓他們“不用浪費精力和時間走太久的彎路”。于是,有了《溝通的方法》這本書。
在這本書中,脫不花從自己過往的職場經曆和溝通經驗中,總結出了18個高頻而典型的職場溝通場景,從向上溝通到管理溝通,再到客戶溝通,幾乎涵蓋了所有在職場中可能遇到的溝通難題,每一種都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堪稱一本職場高效溝通指南。
對于溝通,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誤區,認為會說話就是會溝通,或者認為隻有伶牙俐齒的人才更善于與人溝通。其實,這是走入了一種誤區。
溝通的本質是信息傳遞。既然是信息傳遞,那就有信息的傳遞方和接收方。一個完整的溝通過程,它包括傳遞信息、接收信息和反饋信息三個步驟,這三個步驟缺一不可,有時甚至需要多個回合才能完成。如果隻有傳遞信息,那就不是溝通,而是演講了。
美國著名的人際關系大師戴爾·卡耐基曾說,“如果希望成為一個善于談話的人,那就先做一個緻意傾聽的人。”
有一次,卡耐基在一個宴會上遇到了一位知名的植物學家。席間,卡耐基隻是全神貫注地傾聽植物學家向他講述自己的專業知識,從頭到尾都沒怎麼說話,但對方對他的評價卻很高,甚至稱他是整個宴會上“有趣的談話高手”。
由此可見,溝通是建立人際關系的重要橋梁。但溝通的第一步,不是表達,而是傾聽。隻有你準确地聽懂了對方表達的意思,接收并理解了對方傳遞的信息,才能真正展開有效的溝通。遺憾的是,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忽略了傾聽的重要性,很多溝通技巧訓練課程強調的也是表達和傳達信息的能力。
《溝通聖經》中指出,溝通的目标包括“接收信息、理解信息、接受信息、采取行動”四個方面,而這四個目标的行為都是由溝通中的聽者發出的,可見,溝通的關鍵其實不是說話的人,而是聽話的人。
想要成為職場中的溝通高手,首先就要學會傾聽。
書中,脫不花介紹了一個非常實用的方法,叫做“結構化傾聽”,它指的是我們在接收到對方傳達的信息後,要學會從事實、情緒和期待三個方面來分類處理,即分辨出對方所表達的哪些是情緒哪些是事實,再結合二者來判斷對方的期待。
如果對方是個惜字如金的人,或是表達得語焉不詳,怎麼辦?那就需要通過反向叙述的方法,按照響應情緒、确認事實、明确行動的步驟,挖掘出更多隐含的信息,判斷出對方的真實期待。隻有确保你準确理解了對方傳達的信息,才能給出對方所期待的回應。
俗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溝通風格,了解對方是什麼類型的人,有助于提高我們的溝通效率。脫不花在書中介紹了一種非常簡潔的分類方式,按照溝通模式的不同,生活中的各類人物可以被分為四種主要類型,用四種動物來形容的話,分别是老虎(控制型)、孔雀(表現型)、貓頭鷹(謹慎型)和考拉(溫和型)。
不同類型的人有着不同的溝通特點,比如老虎喜歡直切主題、掌控局面,孔雀在意感受、需要被看見,貓頭鷹比較慢熱、重視程序,而考拉适應能力強但不喜歡變化。了解了不同類型的人的溝通風格後,我們就能聽懂他們的言外之意,提高溝通的效率。
可能有人會說,道理誰都懂,具體到實際場景中該怎麼操作呢?
從第三部分開始,脫不花詳細列舉了職場中常見的18個溝通場景,比如,如何與初次見面的人破冰,如何真誠有效地贊美他人,如何批評他人才能不起反效果等主動溝通的場景,還有諸如道歉、調解、求助、拒絕等被動溝通的場景,更有一些讓人意料不到的場景,比如閑談(沒想到吧?職場中的閑談可不是聊閑天!)針對每一個溝通場景,脫不花都給出了相應的溝通公式,并對公式中的動作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除了基礎的動作之外,還有附加的“提升”。最後,再用“劃重點”的形式将關鍵點總結出來。
讀完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溝通不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門學問。語言學家王力曾說:“說話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難的事。最容易,因為三歲的小孩也會說話;最難,因為最擅長辭令的外交家也有說錯話的時候。”想要成為溝通高手,不僅要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态,還要不斷在實踐中練習。
就像脫不花說的:“咱們現在一起抓抓落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