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黃玉,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黃玉籽料。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最早的黃玉其實應該是黃口料。
今天就分享一件戈壁黃口料“青蓮”,看看這種又剛又“裂”的神仙料,如何讓人愛恨交加?
名稱:青蓮
材質:和田玉戈壁黃口料
重量:17.5g
尺寸:43*23*13mm
這件藏品由一塊和田玉戈壁黃口料巧雕而成,明黃油亮細膩緻密,風化完整老熟自然,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戈壁料小件。
大家都知道,和田玉戈壁料中,玉質最好的就是若羌的黃口料。而若羌與策勒的黃口料坑口,原本也是曆史上和田黃玉的主産區。
且末的糖,若羌的黃,于田的白玉響當當。能與兩大山料産地齊名,若羌黃玉自然也是名不虛傳。
黃玉非籽,雖然聽上去有點難以想象,但卻是和田玉市場的一個常識。
不過藏友們也不至于憤憤不平,因為若羌的戈壁黃口料,雖然不像黃玉籽那樣稀有而昂貴,但在玉質上卻有着許多籽料沒有的獨特優勢。
第一,色調明亮。
與碧玉越綠越黑的特點不同,黃口料的色調卻是越黃越亮。尤其有一些黑山料,仔細看還有隐隐的翠色,色彩的辨識度極高。
再加上戈壁料表面風化的點點斑駁,舒服自然,優雅柔和,有一種天然的高級感。
第二,玉質細密。
黃口料本身不算細度太高的玉種,但經曆了戈壁環境的洗禮,卻成了可以與籽料媲美的極細料。
打燈不見結構是基本操作,如鋼闆一般密不透風才算合格。畢竟在風沙的剝蝕之下,疏松與粗糙的部分早已經化為塵埃了。
第三,剛性十足。
比起水流的細膩沖刷,砂石的摩擦力可要強悍的太多,這點從籽料毛孔與戈壁料表面的對比就可見一斑。
這種硬度接近7,密度接近3的黃玉,每一塊都是硬碰硬的勇者。絕對算得上和田玉中的剛性代表,是自帶熒光濾鏡的起膠老料。
那這麼好的戈壁黃口料,為什麼在市場上卻并不常見。難道是因為數量少?可是再少也不至于比黃玉籽料還要少吧?
黃口戈壁料成為小衆料,當然有數量的原因,但更多的卻是那些優點背後隐藏的缺陷。
首先,绺裂太多。
有次寫黃口料,一位藏友評論:“喜歡黃口就要接受它的裂!”我秒回:“同感!而且還是層裂!”那一刻仿佛看見兩個傷心人在抱頭痛哭。
黃口料的裂真是透心裂,一裂到底,裂中有裂。再加上戈壁風化環境的摧殘,注定它如同“雷劈種”一般,遍布全身的累累傷痕。
其次,塊度太小。
荒漠戈壁惡劣的地理條件,成就了戈壁黃口料的玉質,但也擊碎了無數原生礦的大器之夢。
畢竟那是連石頭都能粉碎成沙粒的風化環境,每一塊戈壁料都是劫後餘生,哪裡還敢奢求什麼重器大件?
最後,料性太脆。
所謂“剛者易折”,戈壁黃口料的硬度成就了它漂亮的剛性,卻也給雕刻加工帶來了許多麻煩。
吃刀又容易崩口,讓镂雕和透雕變得無比艱難。甚至連打眼這樣的小事都必須格外注意,保留原石特征的巧雕可能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
如果要切這種料子,最好能有個思想準備。很可能一不小心,神仙料就變成“神經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