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春日報-長春新聞網】
秋日的暖陽為果農帶來了豐收的喜悅。 梁闖 攝
編者按
金秋九月,正當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還在生長時,我市廣闊的田野裡有一大批園藝特産迎來豐收,成為秋日裡一道别樣風景。
從過去的春種秋收,到現在一年四季收獲不斷,我市先後培育出一批特色種植區。随着“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持續推進,各地更加注重融合發展,不斷延長的産業化鍊條,繪就一幅強村富民的“錢”坤圖。
今年,我市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和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總目标,進一步做大“蔬菜、花卉苗木、瓜果、食用菌、特色經濟作物”五大園藝特産主導産業,做強“六帶一區”,即長雙、長九、長九榆、長德榆、長農、長懷特色農業産業帶和長春環城特色農業示範區,做優特色農産品優勢區和園藝特色鄉鎮,推進特色農業向經營規模化、生産标準化、質量無害化、産品品牌化、管理組織化方向發展。
德惠市布海鎮的香瓜、農安縣哈拉海鎮的“三辣”、 榆樹市八号鎮的棚膜蔬菜、九台區上河灣鎮的林果、雙陽區奢嶺街道的采摘……無論是引導特色産業集群,還是大力發展優質、高效、适應市場需求的經濟作物,無不昭示着園藝特産業已成為我市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農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從2015年産值187億元,到2018年産值230億元,再到2021年産值297億元,我市園藝特産業産值穩中有進,劃出一條精彩的上揚曲線。
蔬菜産業持續增長,水果、花卉苗木、食用菌保持穩定。2021年,我市園藝特産業播種面積15.6萬公頃,産量達到731萬噸,已成為全市農業生産的又一突出亮點。
時下,在位于農安縣小城子鄉胡三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蘿蔔基地裡,秋日的暖陽帶來了豐收的喜悅。“我們在這兒種了30多公頃白蘿蔔,每公頃産量達到6萬公斤!”合作社負責人胡忠德笑着說,别看蘿蔔種得多,但他們不愁銷路,頭茬走市場,二茬進冷庫,精準把握農時,巧打時間差,每公頃蘿蔔的收益超過10萬元。
和胡忠德一樣,我市許多農民通過發展園藝特産業搭上了“緻富快車”。近年來,我市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主攻方向,把園藝特産業作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載體和抓手,園藝特産業已成為不少農民增收緻富的實踐方向。
蔬菜産業占主導
作為農業大市,我市擁有4個全國蔬菜生産重點縣,蔬菜産業一直在園藝特産業中占據主導地位,相繼形成了榆樹設施蔬菜、德惠布海瓜菜、農安哈拉海“三辣”、公主嶺懷德香蔥、雙陽綠色有機蔬菜、九台卡倫葉類菜等蔬菜優勢區,生産基地逐步向優勢區域集中,呈現栽培品種互補、上市檔期不同、區域協調的發展格局。
榆樹市八号鎮北溝村是遠近聞名的棚膜蔬菜村,被農業農村部列入第三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放眼望去,全村7.2萬畝的棚膜蔬菜産業帶猶如連綿不絕的山脈。“1畝園能頂10畝田,每棟蔬菜大棚的年純收益在7萬元左右。”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北溝村實現了棚膜蔬菜産業從“零”開始,到每戶1.5棟蔬菜大棚的轉變,“蔬菜大棚建起來,規模自然就上去了,現在全村蔬菜的年産量達到6萬噸。”北溝村村幹部說。
像北溝村這樣的蔬菜種植區,我市還有許多。不斷優化産業布局,持續發展壯大産業園區、特色農業産業基地,推進産業集聚和産業集群,到2021年年末,全市蔬菜播種面積達到8.4萬公頃,總産量552萬噸,生産規模和效益均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
水果産業增效益
品種“保鮮”、産量穩定,更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撐。在農安縣合隆鎮陳家店村的智能溫室裡,郁郁蔥蔥的木瓜樹上結出果實,片片綠葉下藏着一挂挂香蕉,紅彤彤的火龍果讓人垂涎欲滴。
這些南方水果怎麼會出現在我市的溫室裡?随着南果北種技術逐漸成熟,部分熱帶水果已在我市多個現代農業園區“安家落戶”。價格可觀、市場俏銷、效益凸顯……在溫室裡種植南方水果,已成為我市果農發展園藝特産業的新目标。
“4年前,我們就種出了第一茬熱帶水果。”智能溫室負責人李冰茹頗為驕傲地說,以太陽能、淺層地熱能等為能源,溫室溫度常年控制在22攝氏度~28攝氏度之間,一年四季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長環境。利用“植物冷鍊喚醒還原技術”高效種植熱帶水果,果實純天然、口感好、甜度高,年産量可達0.9萬公斤,銷售價格在每公斤80元左右。
水果産業效益顯著,成了農民的生金“利器”。據了解,我市水果産業以鮮食葡萄和蘋果為主,海棠、草莓、蘋果梨、雜梨等均保持一定生産面積,呈現規模逐步擴大、品牌特色日漸鮮明的特點。到2021年年末,我市水果種植面積發展到7523公頃,産量達18.5萬噸,實現産值10.4億元。
苗木花卉添光彩
随着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綠化對苗木花卉的需求持續增長。以此為契機,我市苗木花卉産業快速發展,去年全市的種植面積發展到6899公頃,實現産值28.1億元,形成了九台波泥河、卡倫等北方苗木集散地,産品除供應東北三省外,還遠銷華北、華東等地。生機勃勃的苗木花卉,讓園藝特産業變得色彩斑斓。
來到九台區卡倫湖街道東風村,最吸引人的便是姹紫嫣紅的花卉,一棟棟花田猶如鋪在沃野上的彩緞。步入村中,一條條幹淨整潔的主路兩側,300餘棟花卉溫室鱗次栉比,忙碌的工作人員将一盆盆鮮花裝車外運,花農們正與往來的客商侃侃而談,“咱們村的苗木産業規劃好、規模大、名氣響,随時來都能一站式選購!”
如此規模的生産基地,是我市大力發展花卉産業結出的碩果。傾力打造苗木花卉基地,不僅加快了優化種植結構的步伐,更帶來了客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産業集聚。如今,我市已成為國内及世界現階段君子蘭良種繁育基地和商品生産基地,以綠園、寬城、公主嶺為核心,形成了十幾個規模園區,養蘭數量達到2億多株,從業人員10萬多人。
不僅如此,我市食用菌、葵花、花生、烤煙等其它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也發展到2萬公頃以上,并形成了一定的區域發展規模。破解銷售短闆,發展特産品牌,我市通過打造地域公用品牌、申請農産品地理标志、對優勢農産品進行商标注冊、參加各類展會、開展特色農産品推介、發展電子商務等一系列“組合拳”,拓展優質園藝特産的知名度和銷路。
本文來自【長春日報-長春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