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報道,日本數字事務大臣河野太郎在8月31日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表态稱,要淘汰這些過時的設備和技術。
事實上,軟盤在2010年前後就已經徹底停産,蘋果公司甚至在1998年的第一代iMac上,就不支持它了,微軟也在2014年WIN10發布時不再支持軟盤。
但是,之前也有新聞報道美軍軍事裝備中仍然在使用軟盤,在淘寶上也還可以買到軟盤,有些未淘汰的工業機械上仍然在使用軟盤,這主要是因為這些工業、軍事設備已經失去了升級的價值,隻是在發揮餘熱而已。
便攜存儲設備的曆史已經曆經了四代,曆經了軟盤時代、光盤時代、U盤(閃存)時代和網盤時代,下面我就和大家介紹下:
二、軟盤(softdisk)時代
三種軟盤驅動器
1967年,美國IBM公司SanJose實驗室的存儲小組受命開發一種保存和傳送代碼的設備,四年後艾倫·舒加特(Alan Shugart)發明了一種直徑8英寸的表面塗有金屬氧化物的塑料質磁盤,即8寸軟盤。
軟盤是一種磁介質存儲設備,将數據以一種磁極方位的形式保存在磁介質裡,磁盤、軟盤、硬盤都是這種原理,區别隻是硬盤使用盤片是金屬、玻璃的,而軟盤、磁帶使用的盤片是塑料制作的。
8寸軟盤體積過大,攜帶很不方便,1976年,5.25英寸(13.3厘米)軟盤問世,相對于8寸軟件,更加實用,因此逐步普及開來,其最大容量也從最初的360kB,提升到1.2MB。
但是5寸軟盤依然很容易被彎折損壞,于是在1980年,日本索尼公司的中村一郎發明了一種更穩固結構的3.5英寸(8.9厘米)軟盤,解決了軟盤容易損壞的問題,3.5寸軟盤有一個硬質塑料外殼對數據盤片有很好的保護作用,還有一個金屬保護罩,避免灰塵通過讀寫口落到軟盤上,減少了軟盤損壞率。
另外3.5寸軟盤的最大容量也從1.2MB提升到1.44MB,随着個人電腦(PC)的興起,3.5寸軟盤成為個人電腦的标配,微軟操作系統的A盤和B盤,就是專門為軟盤驅動器保留的。
在1996年還出現一種LS120軟驅,使用一種容量達120MB的高容量軟盤,但是并未流行起來。
LS120軟驅和軟盤
因為軟盤所用的塑料盤片,天生比較脆弱,所以軟盤驅動器的轉速勢必不能太快(300-600轉/分鐘),這也就限制了軟盤的讀寫速度不可能快,即使通過增加數據存儲密度,也無法在容量上有較大的提升。
=================================================================
後面還有 :光盤時代、U盤時代、網盤時代。因為圖太多了,篇幅太大,因此分成了兩篇,有興趣的可以移步審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