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全國婦聯家庭教育狀況調查顯示,50%的家長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針對普通家庭便捷學習的需要,上海古籍出版社從曆代家訓中擇取最經典的四部:《顔氏家訓》《溫公家範》《袁氏世範》《訓兒俗說》,冠以“中國四大家訓”之名出版,于昨天在學悅風詠書社正式首發。
此次出版的“中國四大家訓”,堪稱精華中的精華。選擇的标準,一是作者親撰,後人整理編纂而成的不收。二是自成系統,論說詳明全面,用現在的話就是專著,而非單篇。三是在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即有經典性。四是對現代生活的适用性強,即其精神保持高度的活力,形式方面做适度的轉化就可應用于現代生活。
“中國四大家訓”涵蓋學習、修身、處世、治家、教子、交友、用人等方面,濃縮了幾大家族千年的家庭教育智慧。其中,《顔氏家訓》被譽為中國曆代家訓之祖,重視早教和學習習慣培養,凝聚作者顔之推一生的生命體驗、價值理念和實踐方法。《溫公家範》是北宋大史學家司馬光的傳家寶,它用曆史故事講透為人德行修養。《袁氏世範》堪稱中國古代讀書人“處世、治家”的啟蒙課本,其作者——南宋的袁采,生活的年代大緻與儒家集大成者朱熹同時。《訓兒俗說》是明代晚期袁了凡給兒子的人生之書、了凡四訓的源頭活水,注重培養自信自強的性格底色。
中國家訓的曆史源遠流長,凡有讀書人的家族,都有自己曆代相沿的家訓和家族文化。在“中國四大家訓”責編劉海濱看來,學習家訓最直接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培養下一代。然而,學習家訓首先是父母提升自我,豐富家庭生活乃至改變人生的機會。中國文化是以修身為本的。所謂修身,就是通過自我修養身心,改變個人的生活方式、生命狀态,體驗更豐富美好的人生。以此為基礎,營建家庭氛圍,培養下一代,此之謂齊家。由此向外推擴,改變社會環境乃至人類生态,此之謂治國平天下。所謂修身為本,修身既是一切事業的基礎和出發點,也是一切事業的最終目的,換言之,個人通過從家庭到天下,做各種事業來修養自身;傳統文化就是以這樣的邏輯架構,整體呈現,并代代相傳。
複旦大學教授陳引馳注意到,“中國四大家訓”全書每篇不僅對原文進行了注釋、譯文,對生僻字、多音字标注拼音;還在每個段落或章節下增設“實踐要點”,結合近人案例和當前現實,探讨傳統家訓對當今教育實踐的啟示,讓讀者讀得懂用得上。
比如,對于家訓中的主要内容——忠孝,現代人往往從“權利平等”的角度出發,想當然地認為提倡忠孝就是等級壓迫。從經典的本義來說,忠、孝在各自的語境中都包含一對關系,即君臣關系(可以涵蓋上下級關系),父子關系;并且對關系的雙方都有要求,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說君要有君的樣子,臣要有臣的樣子,父要有父的樣子,子要有子的樣子,對雙方都有要求,而不是僅僅對臣和子有要求。更重要的是,這個要求是“反求諸己”的,就是各自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對方,比如做君主的應該時時反觀内省是不是做到了仁(愛民),做大臣的反觀内省是不是做到了忠;做父親的反觀内省是不是做到了慈,做兒子的反觀内省是不是做到了孝。如果隻是要求對方做到,自己卻不做,就完全背離了本義。
作者:李婷
編輯:徐璐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