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看書或者是看劇的時候,總是能夠看見“花黃”之類的詞語。看得多了,大家應該也就知道了,這是女子們額頭上的一種裝飾物,是用來為整個漢服妝容增光添彩的。但是,大家知道花黃到底是什麼嗎?
在《木蘭辭》中,有這樣的一句話——“當窗理雲鬓,對鏡貼花黃”。這裡所說的花黃,又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那麼,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什麼是“花黃”吧!
其實,花黃是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飾。用黃粉畫或用金黃色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貼在額上,或在額上塗點黃色。這種化妝方式起自秦代,至魏晉南北朝隋唐時始成為流行的婦女面飾。
花黃也稱花子,是古代婦女臉部的一種女性額飾,又稱額黃、鵝黃、鴨黃、約黃等。它是用彩色光紙、綢羅、雲母片、蟬翼、蜻蜓翅乃至魚骨等為原料,染成金黃、霁紅或翠綠等色,剪作花、鳥、魚等形,粘貼于額頭、酒靥、嘴角、鬓邊等處。
因所貼部位及飾物質、色狀不同,又有“折枝花子”、“花油花子”、“花勝”、“羅勝”、“花靥”、“眉翠”、“翠钿”、“金钿”等名目。與花黃相近的額飾還有花钿。
花黃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個标志性妝飾,額黃妝也是南北朝時期最為流行、最有特色的妝容。雖說額頭上塗滿黃色可能不太符合現代的審美,但這可是當時的人們從佛像上獲得的啟發哦。
當時的佛教文化極其流行,人們從金色的佛像中得到了靈感,也把額頭塗成黃色。這樣的妝容看起來就更加具有異域風情,也可以讓皮膚看起來更加的白皙、明亮。
既然提到了花黃,那就順便說一下額黃妝吧!額黃妝主要有兩種畫法。一種是用筆蘸取一些黃色的脂粉塗在整個額頭上,或者隻塗半個額頭然後蘸上清水使這些脂粉暈染開來,形成略微過渡的感覺,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漸變”。這種額黃妝的畫法也叫作“染畫法”,額頭上漸變的額黃也稱作“約黃”。
還有一種額黃妝就不是用畫的了,因為當時的染畫不是很方便,而且卸妝需要很久,便産生了一種新的塗額黃的方法——黏貼法。這種妝容的做法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将金黃色的紙或者直接是金箔,剪成一定的圖案,黏貼在額頭上。這樣的額黃妝打扮起來就簡單多了。
看完這篇關于花黃的文章之後,大家對花黃的認識,是不是也變得更多了呢?其實,古人也是非常愛美的哦!大家在看劇的時候,有沒有注意過這些呢?一起留言讨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