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含義深刻,具有幾千年的曆史。它除了是語言的表達方式和留存方式外,還蘊含了中國偉大的哲學思想。
作為一名在教育路上陪跑的媽媽,也對“教育”二字玩玩拆字遊戲,以此表達作為一名普通家長的教育觀,也期待與大家一起探讨教育這件事。
“教”,為左右結構,可以拆成“土、/、子、反文”四個部分。 土“土”乃五行之母,意味着生命的孕育,離開了土壤的鮮花,猶如切斷了生命的給養,即使再美麗的花朵也耐何不了生命周期的短暫。教育亦是如此。那麼教育的土壤又是什麼呢?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乃是孩子成長的土壤,所以,養護好土壤是每個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當然,土壤中的養分還來源于後期學校、環境等,所以打造以家校共育的立體教育環境,乃為教育之捷徑。隻靠家庭或者隻靠學校的教育都有失偏頗。
教育的土壤中都需要哪些礦質元素呢?無條件的愛是基礎,它包括信任、尊重,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等,不管他的行為或者外在的表現是否令你失望,你依然愛的是他這個人。當然,要學會無條件的愛,首先要學會愛自己。
/
要想植物長的好,就必須常常松松土。“/”正如一把斜插入土的鍬,用來增加植物根系周邊的孔隙率,有效地促進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
家裡種了一棵“發财樹”,讨它好口彩,我常常不忘給它采光、給水、供養。即使這樣精心照顧,它依然長勢緩慢。後來搬家,不方便種植,于是把它送至有庭院的家裡。
本是一株長勢緩慢的小苗,但在新主人的打理下,長勢喜人。後讨秘訣,原來新主人常常會給它松土,已近5年,依然生命力旺盛,長大了許多。生活如此,教育亦然。
我們在關注“光”“水”“養”的同時,也不要忘記給教育“松松土”,為孩子們疏通根系的空間,讓學習與生活聯系起來,把“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變成“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讓教育更能用于指導實踐,助推生活。
子
“子”,就是種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教育也是播種,未來孩子長成什麼樣,關鍵就是看父母播下的是一顆什麼種子?
一位教育家曾說: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你在教育的土壤中播下什麼種子,就會收獲什麼樣的命運。
常言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所以不要總是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好,而看不到父母教育之間的差距,也不要指望自己沉迷于麻将、手機中而指望孩子是個自律的好學生。
文
“教”的右邊是個反“文”,文以載道,意即教育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有人即有教育,文化承載着推動社會發展的重任,社會的進步離不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每個人都肩負着推動社會發展的責任,所以我們不僅要教育孩子們努力學習文化知識,而且職場中的我們依然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意識,成為一名終身學習者,不斷更新叠代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好地适應社會的發展。
"育",為上下結構,可以拆成“亡多一點、月”兩個部分。亡 、
“育”字上部為"亡"多一點,強調教育要從一點一滴開始。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要注重點滴積累,才不緻于“書到用時方恨少”。不要指望臨時抱佛腳的突擊,它可能隻會昙花一現,子時一過,它的花期也宣告終結。
對于擔負着“育兒”責任的我們來說,在教育的路上一定要謹慎為之,給孩子的教育就像在白紙上作畫,每一筆都無法修正,即使無意的一筆也能留下終生的烙印,所以哪怕一點,也要重視。
作為孩子教育路上的執筆人,要遵循教育的規律,合理規劃,而不是憑自以為是的經驗去教育孩子。“教育”對于每個父母來說都是一門新課,懂與不懂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的結局。
一個“、”就可以改寫教育的命運,是成功還是消亡,關鍵還要看你是如何看待這一“、”的。
月
“育”字下部為“月”,意思就是育人是一個經年累月、持之以恒,以時間換成長的漫長過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的培養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多些耐心與信心,孩子終有成才的那一天。
“月有陰晴圓缺”,所以不要在意孩子一時的得失,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隻要正确對待,錯誤也能成為成功的墊腳石。
結語
教育本就是父母陪跑的一段旅程,隻有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方能天天向上,期待我們一起探讨交流教育這件事,做一個智慧父母,培養新型學霸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