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地選定控制點
實地選點之前先要有一個計算程序,且已經編輯好線路設計參數,知道路線的大緻走向。選點的幾個要求:地基穩固,方便架設儀器和後期放樣,超出施工挖填範圍一定距離,相鄰兩點之間通視良好,各點與前、後相鄰點之間的距離盡量等長。确定導線的等級,請參照下圖的《導線測量的主要技術參數》。
表中n為測站數
二,埋石
在選定的點位挖坑,依土質情況而定,建議埋置深度不小于0.6米。将鋼筋切割成長約50公分的小段,選擇截面較平整光滑的一端用鋼鋸鋸一個深約2mm的十字絲待用。攪拌砼倒入坑中,人工搗實,表面抹平,在中心位置插入鋼筋,鋼筋頂端高出砼面約1公分。在砼表面刻下點的編号。這樣一個控制點就埋設完成了。
說明:有些問題并不是絕對的,比如在堅固穩定的大石頭或建築物上标記做點也是可以的,總之把握一個原則,控制點要穩固,方便後期保存和使用。
三,導線測量(測角、測距)
為子方便大家學習和理解,我以一個案例來進行演示。
案例背景
G1、G2、G3、G4是設計院給的已知坐标的控制點,D1、D2、D3是我們埋設的待測加密點。将相鄰兩點連接後,就組成了導線線路圖,如下圖:
測量方案
從G1點向G4點方向測量,測量的水平角為左角。導線等級采用一級,測量儀器采用2”級全站儀,采用兩個相同型号的棱鏡。按技術要求,每個測站需觀測兩個測回。
開始前的一些常識說明
導線邊:兩個導線點的連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叫做導線邊,所以導線邊長是兩相鄰點間的水平距離。
水平角:是指兩條相鄰導線邊組成的夾角。
左角和右角:把觀測的前進方向的左側的角叫做左角,右側的叫做右角,一般都測量左角。
前方點和後方點:前方點和後方點是相對測站點的位置來定的,在相對于測站點的觀測前進方向上叫前方點,反之叫後方點。比如測站在G2點時,G2的後方點是G1,前方點是D1。更多幹貨敬請關注:GIS前沿
盤左和盤右:通俗點說盤左就是常說的正鏡,盤右就是常說的倒鏡。
測回:盤左(正鏡)觀測完前方點和後方點的過程叫做上半測回,盤右(倒鏡)觀測完前方點和後方點的過程叫做下半測回。上半測回和下半測回都完成了就叫做一個測回。
置盤:就是手動設置水平度盤的讀數為某個特定值,導線觀測中第一測回水平角的初始讀數都可以置為0度0分0秒,後面第幾個測回置盤的度數按這個公式計算:置盤讀數=180÷總測回數。如2個總測回時要置盤2次,第一測回置為0,第2測回就置為90度。3個總測回時要置盤3次,第一測回置為0,第二測回置為60度,第三測回置為120度。置盤的作用是為了抵消因儀器水平度盤劃分不均勻而造成的誤差。
請結合下圖理解:
測量步驟
步驟1,在控制點上架設已經鑒定、校正合格的全站儀,按實際情況設置氣溫、氣壓等參數,精确對中、整平,由于不測量高程所以儀高和鏡高可以随意。兩個棱鏡分别立在測站點前、後的相鄰控制點上,本案例的測站順序是G2-D1-D2-D3-G3。(本測站是G2)
步驟2,盤左位照準後方點,手動将水平角置零,并在觀測記錄表上記下此時水平角的讀數。然後測距,可多測量幾次選擇穩定值,也做好記錄。
步驟3,盤左位照準前方點,這時水平角讀數會發生變化,記錄下這個讀數。然後同前面一樣的測中和記錄。這時上半測回就完成了。
步驟4,盤右位照準後方點,記錄水平角讀數,測距并記錄讀數。
步驟5,盤右位照準前方點,記錄水平角讀數,測距并記錄讀數。這樣一個測回就完成了。
第二測回的操作與第一測回基本相同,隻有一點不同,就是前面說的置盤的初始讀數。當每個測站都按要求的測回數觀測完成後,就進入下一個測站,進行同樣的操作,直到測完全部的水平角為止。
數據記錄
記錄員應及時計算2C值、半測回角值、一測回角值、距離等數據。
計算方法:
2C值=(盤左讀數加上或減去180)-盤右讀數。
上、下半測回角值=後方點讀數-前方點讀數。
一測回角值=上、下兩個半測回的平均值
平均角值=各個測回的平均值。即水平角。
距離的計算方法跟水平角相同。
第一測站觀測完成後記錄的内容如下圖所示:
總之,仔細看看表格,按照格式将數據填寫到對應的位置就行了。計算過程中如果發現2C值太大,就檢查一下儀器是否精平到位。還要留心核對半測回之間、各測回之間測得的水平角、距離結果是否吻合。如果相差很大,則應該廢除熂重新測量。如果相差不大就取平均值作為觀測結果。為提提高計算精度,計算水平角值建設保留1位小數,距離值建設保留4位小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