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周幽王始終是給人以一個昏君的形象出現在曆史上,而褒姒則是被實錘的“紅顔禍水”,周幽王寵愛褒姒所生的伯服,廢掉申後所生的太子宜臼,引來一場禍亂并導緻西周滅亡。要我說,褒姒才是真正的正宮王後,伯服才是真正的太子。
當然,我這麼說并非故作驚人之語,也不是為了刻意颠覆曆史或者翻案,而是在衆多曆史細節的分析上,進行的一番合理性推敲。
讓我們先把曆史的長鏡頭推向西周末期,先來看看周幽王時期的時代背景,這有助于我們從全局視角俯瞰西周時期的政局變動。
西周王朝自武王建國,到成、康時期,達到了盛世。昭王即位後,三次伐楚失利,西周從此由盛轉衰。周宣王時期,西周王朝呈現了短暫中興,但周宣王為了重建天子權威,四處征伐,導緻戰亂紛繁,支撐王師長期消耗的财政經濟已近崩潰,嚴重損耗了周王室的實力,加之西周末年豐、鎬之地天災不斷,國人困苦不堪,怎麼看都是一幅衰敗的末日景象。
就在這時,周宣王去世,留給繼位的周幽王的是個千頭萬緒的爛攤子。
周幽王是如何治國的,史書上并沒有詳盡的記載,似乎隻留下了一個“烽火戲諸侯”的戲文供後人消遣,也以此來證明周幽王是多麼的昏聩無能。
實際上,西周時期尚未建立有烽火這樣的預警系統,即使有烽火台,那麼在陝西放一把火,諸侯們在河南、山西就連一股煙也是看不到,這樣的烽火台有何意義?談何勤王?所以,後世曆史學家經過考證,已經證實“烽火戲諸侯”純屬子虛烏有,大概是馮夢龍為了讓《東周列國志》更具可讀性而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給小說添加的“佐料”。
周幽王即使再不長心,也不可能在治理國家上毫無作為,隻顧吃喝享樂。想象一下“雄主”和“昏君”同時合體的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讀者朋友就應該知道,周幽王基本上也是一個被後世醜化過度的人物。
那麼,到底是誰醜化了周幽王呢?答案是他的兒子周平王姬宜臼。
那麼,姬宜臼為什麼要醜化他爹周幽王呢?因為他爹不想立他當國君。
▲周平王姬宜臼
史載,周幽王姬宮湦的王後為姜姓夫人,因為來自申國,也稱申後。
姜姓是周代大族,所謂的周王朝其實就是姬姓和姜姓的政治軍事聯盟,姜姓部族為周人打天下立下大功,以姜太公為首的一批姜姓貴族被分封為諸侯,主要的姜姓諸侯國有“齊、申、呂、許”四個,他們也被稱之為“太嶽四胤”,備受天子尊崇。
清代有滿蒙聯姻,周王室也有姬姜聯姻,姜姓是周王室最重要的後妃之族。史載整個西周時期,一共有7位周天子的夫人是姜姓女子,即:周武王王後邑姜、周康王王後王姜、周穆王王後王俎姜、周懿王王後王伯姜、周厲王王後申姜、周宣王的王後姜後、周幽王的申後。
需要注意的是,西周後期的三位天子周厲王、周宣王、周幽王,他們娶的夫人都是姜姓,而且都來自申國,而不是齊國或是其他姜姓國,可見西周末期,申國在周王室内部的地位十分顯貴,申國作為王室的“嶽丈”,權勢熏天,炙手可熱。
姜姓是周王室最重要的後妃之族,那麼,為什麼說是“最重要”而不是“唯一”呢,因為還有其他氏族,也是周天子需要仰仗和拉攏的勢力。除了姜姓,周代較大的後妃之族還有姒姓、祁姓、姞姓、任姓。
周文王的父親季曆娶的是任姓女子,這就是周文王的親娘“太任”。周文王自己的夫人是姒姓,被尊稱為“太姒”。
▲賢良淑德的周室三母:周太王夫人太姜,周公季曆夫人太任,周文王夫人太姒
姒姓是夏朝的遺民,出自大禹一脈,當周人剛剛在西方崛起時,姒姓已經在東方發達了上千年了。姒姓諸侯也有很多,比如成語“杞人憂天”的那個杞國,以及盛産美女的褒國。看到褒國是不是就很熟悉,對,就是以冷豔美女褒姒聞名的那個褒國。
小說家言,褒姒嫁給周幽王後生下一子,取名伯服。周幽王越看伯服越喜歡,動了廢嫡立庶的心思,因此便廢掉申後所生的姬宜臼,改立伯服為太子,還把申後打入冷宮。
這一下,廢太子宜臼不幹了,便逃亡到自己的姥爺家申國。申侯肯定要替自己的女兒和外孫打抱不平,但僅靠自己還勢單力薄,怎麼辦?于是申國便聯合了西邊的犬戎部族一起侵入周都。
沒想到犬戎進入繁華富貴之鄉後,便縱兵為禍,不但大肆劫掠了一番,還順手把周幽王也殺了,伯服自然也成了犬戎的刀下之鬼。申侯自作主張,立宜臼為新的天子,也就是周平王。由于鎬京已經破敗,周平王不得不遷都洛邑,這便是東周。
過去的曆史一直是照着這麼個情節講的,但是細細推敲,卻發現漏洞有很多,也很大。
▲褒姒畫像
褒姒的兒子叫伯服,仔細研究一下這個名字便能發現其中的玄妙。
先秦男子,以“伯、仲、叔、季”來排輩,伯就是老大。比如後世齊國的管仲,意思就是管家的老二,而不是他真的叫“管仲”,人家的名字叫夷吾。
伯服的名字,拆解開來的意思就是“姬家的大兒子,名字叫姬服”。按照周王室禮法,褒姒所生的姬服才是周幽王的長子,甚至是嫡長子。申後所生的姬宜臼,在年齡上小于伯服,否則他就會叫“伯宜臼”。比如,周武王姬發的哥哥,就叫“伯邑考”。
伯服比姬宜臼更年長,除了序齒排輩上這一點外,還有一個根據:現存史料上雖然沒有史載姬宜臼的具體生年,但從姬宜臼繼位為天子後在位達51年之久來看,考慮到先秦時代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姬宜臼在幽王時期很有可能是個年齡不大的孩童,基本不會是個年逾弱冠的青年。
《東周列國志》把伯服寫成個年幼孩提、總角小兒,卻把姬宜臼寫成了一個二十來歲的成熟青年人,這是肯定不符合曆史的。
前面提到過,周幽王之前的兩任天子娶的都是申國的姜夫人,這就如同蒙古科爾沁的博爾濟吉特氏霸占了大清後宮一樣,突然插進來一個姒姓的夫人,而且備受寵愛,申國感受到了地位上的威脅,申國很有可能為此與周王室發生了激烈的矛盾。
周幽王為了擺脫姜姓和申國的控制,也有可能是考慮到周王朝風雨飄搖,需要一位年長的太子與自己共同面對西周末年的危局,幾經權衡才決定以伯服為太子,而沒有立姬宜臼。
自然,這就觸犯了姜姓部族和申國在周王室内部的利益“蛋糕”,因此便引出了後續這麼多紛争。
根據上述分析,西周滅亡的直接導火索就是申國聯合犬戎的叛亂,東遷的周平王也并非是周幽王的法定繼承人,而是申國一手扶植的“傀儡”。
周平王的“僞天子”身份有兩點可以間接證實。
第一,當時在周王室内部勢力最大的畿内貴族虢氏,就不承認周平王的合法性,而是立王子餘臣為新的天子,史稱“周攜王”。虢國國君虢石父是周幽王最為信賴的重臣,在犬戎禍亂鎬京時,虢石父忠心護主被犬戎殺害,作為天子的心腹和姬姓宗親,虢氏最了解幽王立太子一事的态度。
第二,東方諸侯中的魯國是周公旦的後裔,一直恪守周禮,長期是東方諸侯中姬姓的領袖,但魯國也不承認周平王的合法性,即使周平王東遷到了洛邑,魯國也從不到洛邑去朝拜這位天子。直到後來周攜王被殺,周平王坐穩了天子寶座,虢國也歸順了東周後,魯國才轉變态度向東周王室朝拜。
如果上述推斷成立的話,那麼曆史的真實面貌應該是如下這般模樣:
褒姒很有可能是周幽王第一任正宮王後,并誕下了嫡長子伯服,但是因觸犯了姜姓舊勢力和申國的政治利益,周幽王不得不改立申後為王後。可是在該立誰為太子一事上,幽王、褒姒、虢氏與申國及其支持者再次發生嚴重對立。
為了先發制人,申國以“清君側”之名聯合犬戎進犯王室,除掉了政敵虢石父和太子寶座的威脅者伯服。慌亂中,周幽王也慘死于兵禍之中。周王室遭遇如此大的變故,年幼的姬宜臼倉促繼位。
申國引狼入室,但“請神容易送神難”,犬戎賴在鎬京不走,這就直接威脅了周王朝的生存安全,申國不得不求助東方的衛、晉、鄭等大國出兵。申國許諾給各國加官進爵、犒賞封地,換取諸侯對其弑君之罪的赦免。于是,這才有了衛、晉、鄭護送周平王東遷。
經過了二十一年,晉國殺掉虢國擁立的周攜王,結束了周朝分裂的局面,此前持不同政治立場的諸侯隻能承認既成事實,陸續都歸順了洛邑的東周王室。
所謂周幽王“立讒人而廢卿士、棄聘後而立内妾、幸嬖女而以為後、立伯服而黜太子”很可能是成王敗寇後成定局之後,周平王政治集團的漂白之舉,是對真實曆史的篡改。
周幽王和褒姒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歸結于“紅顔禍水”這個古老的偏見,在小說家筆下,褒姒似乎是上天降下來,專為懲罰周朝而生,其身世更是自帶“妖女誤國”的黑暗光環。
我以為周幽王和褒姒的形象很大程度上被妖魔化了,不幸做了西周滅亡的替罪羊。
當然,真實的曆史要遠比史書上寫得還要驚心動魄,而幽王年間的宮廷争奪,其你死我活的程度可能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絕對不是一句“幽王昏聩”可以簡單概括的。曆史的真實面貌到底如何,我們隻能期待更多的史料文獻和考古文物重見天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