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是我國漢族民間舞蹈百花園中一支瑰麗吐豔的奇苑,又是我國燦爛的藝術寶庫中一顆光輝奪目的明珠。它源于生活,來自民間,深深的植根于安塞沃土,經曆了幾百年的發展和演變,形成了具有民族民間及地方特色的一種廣場表演形式,成為陝北腰鼓具有代表性流派之一,堪稱“中國一絕”。
通過安塞腰鼓的起源、發展及藝術特征,我們可以發掘安塞腰鼓的精神價值之所在。
(一)曆史價值
曆史上,塞腰鼓繼承了古代軍陣樂舞的風格,在古代軍旅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激勵士氣,演練習武,征戰慶功時不可缺少的活動。這表明腰鼓在古代戰争中象征着勝利,可增強士卒們必勝的信念,他們以鼓聲做向導,不畏強敵,展現出勇往直前的精神;1981年,在與安塞縣毗鄰的延安市梁村鄉王莊村一處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衆耕地時發現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兩塊腰鼓畫像磚。經考古專家鑒定,系宋代造物,畫像磚上所塑造的打鼓者的動作和形象,頗似當今安塞腰鼓動作。且宋代著名詩人蘇轼曾在詩中描述到:“腰鼓百面如春雷”,這些都為研究腰鼓的曆史發展提供了難得曆史實物依據。
(二)科學價值
随着曆史的前進,通過了解安塞腰鼓的發展變化,可以窺視到民族藝術的風貌及其獨特的風格,進一步理解傳統文化的社會作用和曆史價值,為探讨民族民間文化的社會作用和曆史發展,以及研究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藝術美等各個學科之間縱橫交錯的内在聯系的和彼此相輔相成的作用所形成的曆史淵源和表現特征,提供了一個多角度,全方位的廣闊學術研究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