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5月《摔跤吧!爸爸》大火、斬獲12.9億票房以來,印度電影似乎成為了“爆款”代名詞,引進一部火爆一部。
那邊《神秘巨星》剛以7.47億票房收官,這邊《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又賣了 2.86億,連《起跑線》都悶聲發大财的賣了2.1億,每一部都号稱是“能改變國家”的電影。
這不《蘇丹》也要上了嗎,說是讓中國觀衆也能在影院中體驗一回“印度夢”的精彩。抱着這種期待我去看了電影,結果真是令人失望。
《蘇丹》
《蘇丹》的主演是薩爾曼·汗,印度三汗之一,号稱是“印度成龍”,不過這種名号都是國内媒體生搬硬造的通稿詞,倒是不用太在意。
《蘇丹》講了一個摔跤運動員的故事,題材有點像之前大熱的《摔跤吧!爸爸》,但其實它在印度本土上映的時間比《摔爸》還要早,隻不過現在才被引進。
同樣有印度國寶級男演員做主演,同樣是摔跤類題材,《摔跤吧!爸爸》在勵志、親情的外殼下探讨的是女性地位、女性自由的命題,而《蘇丹》就遜色了很多,它在本質上不過是一個熱血的愛情故事而已。
首先是《蘇丹》中的女性形象,安努舒卡·莎瑪飾演的女摔跤手阿爾法從頭到尾都是一個面目模糊的人。
她沒有自己的厭惡喜好,沒有自己的情感成長,嘴裡說着自己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獨立女性,其實永遠都圍着男人轉。
一開始阿爾法是看不起蘇丹的,蘇丹為了赢得芳心才玩命訓練,短時間内成為了地方摔跤冠軍。
成為冠軍的當場,阿爾法就要嫁給他。
後來蘇丹的成績越來越好,也越來越不顧家,阿爾法在失去了孩子之後毅然決然的和蘇丹分開了,蘇丹怎麼挽留都留不住。
然後蘇丹為了再次挽回芳心又決定冒死回到格鬥賽場,開挂打敗所有人,阿爾法又重新回到了他的懷抱。
全片阿爾法像個沒有感情的機器一樣,隻要蘇丹能赢了比賽就願意和他在一起。
我看她愛的不是身邊的男人,是能給她帶來榮譽和勝利的符号而已。
《摔跤吧!爸爸》在商業片的結構之下盡可能多的在聊成功的意義,女性的獨立與反抗,父親英雄遲暮的展現和女兒的“去女性化”反抗都是它的可貴之處,所以這部電影才動人。
《摔跤吧!爸爸》
反觀《蘇丹》呢?
它更像是那種不講邏輯、插科打诨的“印度神片”,為了制造感官刺激上的爽而用盡一切招數。
比如最後那場對戰戲,蘇丹在賽前已經被打斷了一根肋骨,醫生也特意囑咐他不能再比賽了,要是再上場可就無法活着下台了。
但蘇丹為了偉大的愛情一定要堅持比賽,明明快被打死了卻在最後時刻靈光一現絕地反擊了,毫無說服力可言。
這種腦洞不适合拍成電影,最适合做成動圖表情包全網流傳。
6個星期的時間,蘇丹從印度摔跤跨越到綜合格鬥,還拿下了冠軍,打敗了那些更年輕也更專業的選手。
除了開挂,我想不出任何理由可以完成。
而蘇丹這個人物本身的驅動力也不足,影片海報上提煉出來的宣傳語是“為愛摔跤”,所以他從頭到尾眼中、腦中都隻有愛情。
另外一條想要為死去的兒子建立血庫的線本來可以展開講一下的,結果為了服務主線的“愛”而直接抛去了。
再說影片節奏的問題,印度上映的《蘇丹》有170分鐘,引進到國内經過删減也有139分鐘。
不同于印度電影院有中場休息的習慣,我們一口氣看這麼長的電影真是會覺得身心俱疲,要是電影精彩一點還好,遇到不精彩的就慘了。
《蘇丹》就有節奏拖沓的問題存在,比如閃回蘇丹阿爾法情感經曆的那段就太長了。
其實本來是可以做成片段性回顧的,分插在各個段落,既能交代背景,又能留有懸疑點。
而且過度飽和的歌舞段落也顯得整個影片的質感不好,主角人物一出場就是慢鏡頭 專屬BGM,典型霸道總裁電視劇的拍法。
運鏡也沒有什麼可取之處,平庸。
幾乎所有的看點都集中在薩爾曼·汗的“打戲”上,拳拳到肉,虎虎生風。
53歲的薩爾曼·汗身材健碩,打的又好看,是全片最值回票價的部分。
至于《蘇丹》所傳達出來的價值我也不太認同,刻意鼓吹“一定要赢”,雖然多處借着主人公之口說出了“不是要赢在擂台上,而是要赢在生活裡”這樣的話,但影像的呈現上依然偏重于追求大團圓結局。
逼着觀衆産生刻奇心裡,跟他一起歡笑或者落淚。
看《蘇丹》的時候總讓我想起另外一部電影:《阿虎》。
講的也是一個拳擊手要靠着在台上的最後一場比賽赢回尊嚴。
《阿虎》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的人物驅動和結局都具有天然的悲劇性,阿虎年輕的時候因為打假拳失去了愛人和尊嚴。
人到中年,為了赢回尊重和親情而再回到拳擊場。
《阿虎》
他面臨的問題和蘇丹是一樣的:
自己的訓練已經荒廢太久,對手又太強,繼續打下去可能會沒命,不打下去又過不了自己這關。
但《阿虎》的結局是個悲劇,靠着打到最後一秒鐘、靠着倒在了台上赢得了對手和觀衆的尊重。
隻有他死了才能代表從前錯誤的瓦解和奔潰,才能完成戲劇層面的升華。
當然這一層對于追求大團圓結局的印度電影來說是不可能的。
所以蘇丹隻能絕地反擊,阿爾法也隻能撲進丈夫的懷抱,兩人還是備受尊敬的冠軍夫妻,皆大歡喜。
隻是這樣的劇情看多了,未免會讓人覺得無趣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