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章節講議論文檢測客觀定的選項,可以用三種符号标注,并且還說明了選項判斷的一般程序。本文适合中小學教師、中學生和教輔編撰者(或者輔導孩子語文作業的家長)閱讀。
選項
如果是客觀性的選擇型命題,除了讀問題(題幹)還需要讀選項。讀選項的過程,也是一個閱讀判斷的過程。根據思行合一的原則,閱讀選項同樣要篩選并标注要點。隻不過,在這裡,要點側重于疑點。肯定地說,我們閱讀題幹和選項,都是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進行的(一般不必要颠倒)。也就是說,在這個環節中,我們對文章已有相當的理解(否則,我們的标注就白費了),于是,我們帶着這些理解的前見閱讀選項,就容易發現選項的疑點。
這些疑點,可能是與原文的信息似有不合,也可能是推斷的邏輯似有錯誤。這些疑點,又往往不是整個選項,而是選項的部分表述,于是,用篩選符号标注出這些可疑部分,是非常必要的,這就如醫生初步診斷病竈。假如我們閱讀過上面第一節裡引用的文章,我們就可以試着閱讀選項:[1]
下列說法中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A.藝術活動中決不可無“我”,所以藝術隻是作者的自我表現。
B.對作家來說,作品以藝術形象反映客觀現實,也是在藝術世界中表現“我”。
C.在藝術創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現“我”,就是要體現出作者的愛憎感情與思想态度。
D.在藝術欣賞中,對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現的是非愛憎,表示絕對的順從,就是在建立“我”。
E.在藝術欣賞中,表示出你的獨立思考和愛憎感情,就是從“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讀上面的選項,我們發現A項的“所以藝術隻是作者的自我表現”值得懷疑,D項“絕對的順從,就是在建立‘我’”值得懷疑。A的說法,等于把“不可無‘我’”理解隻是“自我表現”,似乎過于絕對。D把“絕對順從”理解為是“在建立‘我’”,似乎了缺乏根據。但是,究竟是不是不符合文意,可以再回到原文,尋找相關信息對照。在對照之後,做最後的判斷。
回到文章,第三段有“文學藝術總應該是生活現實的反映,而不能隻是作者的自我表現”,從而可以判定A項錯。第六段有“也不是叫你完全聽任作者的擺布,對他所表現的是非愛憎态度表示絕對的順從。”從而可判斷D項錯。
在閱讀選項時,除了用篩選符号(─)标注疑點部分外,還可以對比較确定的選項用“∨”和“×”标注出符合(正确)項和不符合(錯誤)項。疑點選項,通過回到文章,進行信息對照确定判斷之後,再打上“∨”或“×”,就算解除了疑惑。譬如:
根據文意,下列判斷不正确的一項是[2]
A.為演好孫悟空,演員需要事先觀察并模仿猴子的動作與神态,這是在創作前體驗“非我”。(∨)[3]
B.清代一女子迷戀《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最終抑郁成疾而死,這是她在欣賞活動中迷失了“我”。∨
C.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欣賞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寫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淪落人”,這是創作者在“非我”中表現了“我”。∨
通過閱讀,初步判斷,A有可疑之處,B、D為正确,C為錯誤。到此為止,答案似乎應該出來了,就是C,但為了穩妥起見,還是有必要回到文章,檢驗一下A處的疑點。疑點處是關于體驗“非我”的,可以尋找文章中有關體驗“非我”的信息。第二段有“所謂‘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圍着‘我’的客觀現實”。猴子是客觀現實,因此是“非我”;觀察模仿,就是體驗,這講得通。由此,可以斷定A項為正确,可以打上“∨”。那麼,最後的答案,就确定為C。
通過上面的經驗,可以知道,閱讀選項有三個符号運用,一是篩選符号(─),一是正确符号(∨),一是錯誤符号(×)。閱讀選項的程序,大約可以是:①初步判斷、發現疑點(─、∨、×)——②回到文章、對照信息——③最後确定、解除疑惑(在疑點項補上“∨”、或“×”)。
這裡要說明的是,閱讀選項,發現疑點不容易,但解解除疑惑更為不易。尤其是,如果命題選項制造過于迷惑人的話,要解除疑惑就更為難。這就如,病毒如果過于頑固,醫治它就更難一樣。但是,不管選項的理解“病毒”制造得多麼高級,我們解題的原則不會變。那就是:
首先回到文章,尋找與疑點相關的信息根據,仔細、認真地對照,看選項信息與文章的信息有否有偏差,如果确定有信息偏差,可以判斷選項為錯(或不符合);如果确定信息沒有偏差,還要看其推理是否合邏輯,若合邏輯,可以判斷選項正确,若不合邏輯(也就邏輯偏差),可以判斷選項為錯。
注:
[1] 2010年廣東卷論述文錢谷融《不可無“我”》的第一道選擇題。參考答案為:A、D。
[2]2010年廣東卷論述文錢谷融《不可無“我”》的第二道選擇題。答案為:C。
[3] 此為解除疑惑後補上的“∨”,故加上括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