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家庭的寶寶降生後,全家人都會沉浸在喜悅之中。而喜悅之餘,寶媽的任務也随之變得繁重起來,喂奶、洗澡、哄睡、換尿布、洗衣服……其中最累人、最為關鍵的就是喂奶。
說起喂奶,先來說說新手媽媽曉敏的經曆:曉敏的寶寶出生快1個月了。前幾天,曉敏在給寶寶喂奶時,發現另一側乳房漲奶嚴重。于是,曉敏喂完奶,并把寶寶安頓好之後,就去換衣服了。結果,曉敏回來後竟發現寶寶吐了一大灘奶在身上,吓得曉敏措手不及。
寶寶吐奶的場景,相信在大多數家庭中都曾上演過。寶寶一人吐奶,全家便“如臨大敵”。或許,在我們普遍的認知中,“吐”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因為不管“吐”出的是什麼,都意味着可能是消化系統出了問題。不過,能導緻寶寶吐奶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寶寶為什麼總是吐奶?
首先,吐奶分生理性吐奶和病理性吐奶兩種。
對于1歲以下的寶寶來說,吐奶與其生理性結構有很大關系。因為新生寶寶的胃尚未發育完善,基本是呈水平狀的。而新生寶寶胃上面的贲門較為松馳,關閉不緊,下面幽門處的肌肉又較為緊張。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讓寶寶吃進去的奶“破門而出”,發生胃食道返流,從而吐奶。
此外,當寶寶大口吃奶或吃奶過急時,也會夾帶進去不少空氣。而吃進去的奶在空氣的作用下會增加胃部壓力,從而使奶液“逆流而上”,緻使寶寶吐奶。
另外,還有一些寶媽因“愛寶心切”,總怕寶寶吃不飽,營養不良,就頻繁地“追喂”。可是,新生寶寶的胃容積是有限的。奶喂得過于“勤”,不僅會增加寶寶胃部的壓力,發生胃部慣性抽搐;還會使其胃部因不能及時消化大量的奶液而“往上沖”。于是,就出現了吐奶的情況。
需要提及的是,如上所述的寶寶吐奶問題都屬于“生理性吐奶”。如果寶寶的吐奶次數較為頻繁,且吐奶量較多,或呈噴射狀吐奶,或除了吐奶之外還伴随有其他異常的症狀,則預示寶寶可能是因為某些疾病而引起的吐奶,這屬于“病理性吐奶”。
例如,寶寶在吐奶的同時,還出現腹脹、腹瀉、發熱等不适表現,應盡早就醫。而食道閉鎖、腸梗阻、腸套疊、腸道閉鎖等疾病也可使新生寶寶出現吐奶的表現。比如:患有食道閉鎖的孩子,因其食管上、下段不相連接,唾液不能下咽,從而出現“吃奶即吐”的表現。所以,家長們千萬不能忽視。
雖然寶寶發生“生理性吐奶”很常見,但把剛吃下去的奶,又原封不動地吐出來,多少也會給寶寶帶來或大或小的“傷害”。
吐奶對寶寶的“傷害”,你了解多少?
大家都知道,新生寶寶經常吐奶不好。那吐奶究竟會對寶寶造成哪些傷害呢?這點可能一部分寶媽還不是很清楚,或者對吐奶會造成的一些潛在影響也是一知半解。其實,吐奶除了會危及寶寶的腸胃健康之外,還會對其免疫力的形成造成嚴重影響。
從生理性原因來看,如果寶寶經常吐奶,就代表寶寶沒有規律地、持續性地為身體補充營養,容易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長此以往,就會降低其機體的免疫力,容易患病。
從心理性原因來看,寶寶如果經常吐奶,還會對其心情造成影響!對于新生寶寶來說,吃飽飯、睡好覺是他每天保證最佳狀态的前提條件,而這種狀态一旦被打亂,寶寶就會表現出煩躁不安,心情也一定是糟糕透頂。
所以,在了解吐奶對寶寶的“傷害”之後,寶媽們也要打起十二分精神,重視寶寶吐奶的行為表現,盡量不要讓“吐奶事件”時常發生。
寶寶吐奶莫慌張,有效預防是關鍵
針對孩子由各種原因所緻的吐奶問題,是有預防辦法的,下面我們就一一來了解一下:
無論寶寶是母乳喂養還是人工喂養,我們都應該盡量抱起寶寶來喂養。在喂奶時,讓寶寶的頭略高于臀部,身體呈現約45°的傾斜狀态。這種喂養姿勢有利于奶液順勢流入寶寶的胃裡,從而避免因寶寶胃腸道發育不完善而引發的吐奶問題。
針對寶寶因吃奶過急,胃部吸入過多空氣而導緻的吐奶,我們可以采用為其拍嗝的方法讓寶寶把“吃”進去的空氣排出來。這樣做不僅可以有效防止寶寶吐奶,還能緩解和預防寶寶發生腸脹氣等不适症狀。
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拍嗝方式有如下兩種:
趴式拍嗝法:先讓寶寶趴在媽媽的腿上,使其頭部略微高于胸部。然後媽媽用一隻手穩穩托住寶寶的頭部,用另一隻手輕輕拍寶寶的背部即可。
豎抱拍嗝法:先用手托住寶寶的頸部,将寶寶豎直抱起,并讓寶寶的頭部一側緊貼在媽媽的肩膀上。接着,媽媽手握空掌,輕輕叩擊寶寶的背部即可。如果此時寶寶胃裡有空氣,就會随着媽媽手掌叩擊的震動,将空氣嗝打出來。
如果寶寶是因為喂奶次數過多或喂奶量過大而引起吐奶,那寶媽應适當減少喂奶的次數(一般間隔3個小時喂一次奶比較合理),以免寶寶因一次吃得太多,沖破“閥門”而吐奶。同時,在每次喂奶拍嗝後,讓寶寶側卧一段時間,也有利于減輕吐奶的情況。
這裡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寶寶在側卧時,家長一定要從旁看護。以免因喂奶量較多,引起寶寶胃部非正常收縮,發生奶液逆流所緻的嗆奶、窒息等不良事件。
提到嗆奶,很多寶媽并不十分清楚它和吐奶有什麼區别。嗆奶可不是小事,它是每個寶寶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要跨越的一道“坎兒”。對新手媽媽來說,搞清楚嗆奶是什麼是十分必要的。
延伸閱讀:“嗆奶”和“吐奶”有何不同?
“嗆奶”和“吐奶”在表現和誘因上有所不同,嗆奶是由于寶寶在吸奶時,奶汁由食道逆流到咽喉部,誤入氣道所緻。與“吐奶”相比,“嗆奶”對寶寶來說更加危險,輕者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重者可能會使寶寶因大腦缺氧而發生猝死。
“嗆奶”也分輕重,家長該如何判斷?如果寶寶發生“嗆奶”後隻是臉色通紅,但哭聲洪亮,且中氣十足,那說明寶寶的呼吸道基本是通暢的,沒有什麼大礙。
如果發生“嗆奶”後,寶寶的哭聲時斷時續,又比較微弱,那就要立刻用手掐寶寶的腳底闆來刺激其大聲哭喊。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寶寶通過用力哭喊,利用其肺部的氣體将奶液沖出氣道,最終恢複呼吸道通暢。
如果“嗆奶”後,寶寶面部轉紅的時間較長,或面部出現青紫色時,應在寶寶發出哭聲後,立即趕往醫院就診,以确定其有無發生吸入性肺炎、支氣管炎等病征。
如果發生“嗆奶”後,寶寶長時間不能自主呼吸,且臉色發暗時,表示其吸入物可能已經進入氣管,存在窒息的可能。此時應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盡快就醫。
若寶寶發生嚴重“嗆奶”,家長該采取何種措施急救呢?
面臨這種“要命”的問題,很多家長可能會在第一時間抱起寶寶拍背。但是,這種“慣性反應”并不正确。因為孩子嗆奶時被豎着抱起,不但不利于其将奶液咳出,還會使奶液通過氣管嗆到肺部,引發吸入性肺炎、氣管堵塞,嚴重時還會發生窒息而危及生命。
正确的做法是:讓其俯卧在大人膝蓋上,将其上身前傾45~60度。然後用力拍打其背部4~5次,使其能順利咳出氣管内的奶液。如果仍無效,可馬上用手捏寶寶的腳底闆,使其因疼痛而發生哭喊,進而達到吸氧入肺的目的。
在進行上述緊急處理後,若寶寶“嗆奶”的狀況有所緩解,家長還可以用紗布纏繞手指,伸入寶寶口腔,直至其咽部,以清除溢出的奶汁,避免寶寶吸氣時再次将吐出的奶汁吸入氣管。
在寶寶恢複呼吸順暢後,盡量讓寶寶再用力哭一下,同時仔細觀察寶寶的吸氧及吐氣動作是否存在異常。如果寶寶存在聲音變調、吸氣困難、胸部凹陷等現象,還需立即送往醫院進行檢查。
文章最後
寶寶從出生到慢慢長大本來就會遇見各種各樣的事情,吐奶并不是什麼大問題,隻要寶爸寶媽們放松心情,釋放壓力,根據自己家寶寶的特點,做到科學育兒,合理飲食,就能掃清許多育兒路上不必要的障礙。隻有父母通過正确的方式護理好寶寶,寶寶才會更安全、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褚玉玲. 寶寶吐奶的原因與應對招數[J]. 農村百事通,2009(11):64-65.
【2】鄧惠姬. 如何預防寶寶吐奶[A]. 廣州市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廣州市第十二屆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交流活動稿集[C].廣州市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2020:1.
【3】全燕. 寶寶“吐奶”莫慌張[J]. 中醫健康養生,2018,4(06):54-55.
【4】韓慈,趙金榮,李金鳳,周愛玲,王海波,高麗彩,李秀娟. 嬰兒大量吐奶的原因及處理方法[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20):46.
【5】孩子吐奶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J]. 啟蒙(0-3歲),2015(02):35.
【6】王小衡. 嬰兒漾奶、吐奶、嗆奶不一樣[J]. 母嬰世界,2010(02):32-33.
#健康真知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