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關中地區,自古就有“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裡,蓄積多饒”之說,從戰國鄭國渠修好以後,更成了物産豐富、帝王建都的風水寶地,獲得“天府之國”這個稱謂,更是比成都平原早了半個多世紀。有着豐厚曆史文化積澱的陝西關中地區,由于環境、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奇怪的風俗習慣,其中沿襲至今的,最具特色的八種傳統民風民俗,被稱之為“陝西八大怪”。
“陝西八大怪”,實際上這些風俗僅出現在陝西關中一帶,在陝西的大部分地區并非如此,所以被稱為“關中八大怪”則更為貼切。如今的西安作為世界曆史文化名城,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之一,“古風古韻古長安”的獨特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無數遊客前來探尋,而生動有趣的“八大怪”自然也成了遊客們探尋的一大熱點。到底是哪“八大怪”?又是哪兒怪呢?
第一怪,闆凳不坐蹲起來
在陝西關中地區特别是農村,闆凳好多不是用來“坐”的,而是用來“蹲”的。關中人的“蹲景”可謂是獨步天下,有的人一蹲半天也腰不酸腿不痛,心靜氣閑,不累不乏。這一怪可謂是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春秋時期。其實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将膝蓋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壓在雙腳後跟上,關中地區隻是姿勢稍有改變,膝蓋不着地了而已,基本還是保持了“坐”的本意。
第二怪,房子半邊蓋
我們知道傳統的中國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結構,而在關中地區,房子的結構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邊蓋的“怪”房子。為什麼要把房子蓋一半?一是關中地區多土少林,這種半邊蓋的房子能節約大量的木材,而且有一面牆還可以直接利用起來當圍牆,可以節約很多資源。二是關中人比較講究風水,認為“肥水不流外人田”,這種半邊蓋的房子,下雨天房檐水都滴進自家院落,也可以解決缺水的問題。
第三怪,姑娘不對外
有句諺語說“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八百裡秦川自古都是自給自足的寶地,風調雨順,物産豐富,缺災少害,從地理位置講,周邊也沒有比帝王州更好的地方。而且關中地區人情味濃郁,“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關中男人的寫照。有這樣富饒的家鄉,還有老實本分又顧家的好兒郎,生于此的關中姑娘,當然不願意遠嫁他鄉了。
第四怪,帕帕頭上戴
黃土高原上幹燥缺水,風刮塵揚,烈日炎炎,以前又不像現在有遮陽傘、防曬霜之類,過去的關中女人有這麼一塊手帕戴在頭上,夏天能遮陽擋塵,冬天能防寒保暖,有時候還能當包裹東西的手袋用。最重要的是防止弄髒頭發,對于缺水的西北來說,節約用水還是很必要的。
第五怪,面條像褲帶
八百裡秦川是面食的世界。一個簡單的面條,到了心靈手巧的關中婆娘手裡都能做出幾十種花樣,像涼面、臊子面、酸湯面、片片面等等。面條像褲帶,是指面條做的又寬又長,其中漢語字典裡找不到字,也是國内目前筆畫最多也最難寫的字諧音是biangbiang的面就是這種像褲帶的面。
第六怪,鍋盔像鍋蓋
相傳,當年修築乾陵時,由于工匠士兵太多,吃飯問題供應不上,有的士兵就用面粉制成餅坯,放在頭盔裡在火上烤熟了吃。因為餅是以頭盔代鍋而制,故名鍋盔。在關中地區以前家家都有很大的鍋做飯,所烙出的大餅又大又厚,像鍋蓋一樣,所以說“鍋盔像鍋蓋”。
第七怪,油潑辣子一道菜
我們都知道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他們隻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油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肴。秦椒是很有名的,不但辣味十足,而且具有獨特的香味。以前家家戶戶門前都是挂滿一串串曬幹的紅辣椒。關中人吃飯可以沒菜,但是絕對不能沒有油潑辣子。“油潑辣子”做法簡單,看着紅、聞着香、吃着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馍吃。
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來
秦腔的表演技藝樸實、粗犷、豪放,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吼起來說的是秦腔的表演形式,其實是演員表演的很賣力氣,比較誇張罷了,開玩笑說是“叫破天”。這也許和關中人的語言特征有關,憨厚、耿直、調高。忙碌了一天,憨厚、耿直的關中人對着滔滔的黃河水,吼出辛勞,唱出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