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女人
皇帝的後宮,永遠都是古代社會一個談之色變的話題,莫要說平民了,即便是皇子之類的都不能有任何染指,不僅是指行為上,就是連思想上的一點點想法被知道了,那也是殺頭滅族之罪。1912年的清帝退位事件,标志着在我國曆史上有着兩千多年的帝制社會正式結束了。時至今日,關于皇帝的一些說不得的事情也可以說了,看不到的東西也能看到了,比如清帝的後宮到底是個什麼樣呢?
一、後宮制度的完善清朝統治者來自滿族,在入關前,(後金)清朝還固守着東北一隅,由于當時和明朝的戰争才是第一要務,所以後宮制度并不是非常完善,畢竟戰争就是一個燒錢機器,他們沒有多餘的錢去做一些實際意義不大的事情。因此,當時包括努爾哈赤的夫人在内的一切妻妾住的地方還很簡陋,等級制度也不明顯,連個正式的稱号都沒有。
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繼承了他的位置。皇太極一上來,就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等級制度的建立和維護。這不僅體現在他作為君主的至高無上性,另一方面也對後宮制度進行了改制。比如設置了五宮制度,從高到低分别是中宮清甯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宮衍慶宮和次西宮永福宮等。每套宮殿住着不同身份的人,比如中宮清甯宮住着的是皇太極的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其他四宮就住着皇妃等人。威儀和禮制逐漸完備了起來。
《孝莊秘史》皇太極的皇後
清軍入關後,順治繼位,清承明制,順治帝是一位善于學習漢家典章制度的人,他有很大的理想抱負,但是他關于後宮制度的一系列設想遭到了滿清貴族的反對,最終不了了之。在康熙正式親政之前,清朝的情況不僅沒有得到進步,反而因為在鳌拜等守舊勢力的阻撓下,出現了回退迹象。康熙智除鳌拜,逐漸把控政權後,清朝才逐漸走向鼎盛。
康熙以後,後宮制度終于完善起來了。首先,皇後居住的地方叫坤甯宮,位于後宮的中央位置,在坤甯宮兩側各有六宮,東六宮是鐘粹宮、承乾宮、延禧宮、永和宮、景仁宮、景陽宮;西六宮是儲秀宮、永壽宮、鹹福宮、啟祥宮、長春宮、翊坤宮。各個宮殿的名字不僅飽含寓意,而且建設裝飾得也異常豪華,能居住在以上宮殿裡的人,地位都比較高。不過,皇後是否一定要居住在坤甯宮,并沒有非常嚴格的限制,但是禮制是這麼規定的。
皇帝作為天下獨一無二的職位,老婆的數量自然也是獨一無二的。按照古代“皇帝法”,天下的女子都可作為皇帝的妻子,古代就有晉武帝、唐玄宗老婆過萬之說。總體來講,清朝皇帝的老婆規模沒有那麼誇張,一般隻有1位皇後(去世了可以再封)、1位皇貴妃,2位貴妃、4位妃、6位嫔。以上這些是有人數限制的,可能有時候情況會有點出入,但出入都不會太大。
難道後宮僅僅如此嗎?顯然不是,上面加起來才不到20人,作為擁有天下的皇帝怎麼會答應。因此在妃嫔之下還有貴人、常在、答應三個等級。這三個等級是沒有人數限制的,媵妾的多少完全就根據這位皇帝的喜好了。當然了,凡事都是有例外的,有權勢的皇帝固然能随心所欲,為所欲為,那沒有實權的皇帝也确實可憐巴巴。比如光緒帝,一生就隻有一位皇後和兩位妃子,就連自己最喜歡的珍妃最後都沒保住。還有溥儀,僅僅隻有一位皇後、一位妃子和一位貴人。
溥儀的婉容皇後
二、選秀女制度人總是自私的,作為古代社會的最高階層——皇族,自然也是如此。他們為了保證皇室血脈的延續以及個人的欲望,從順治年間開始,便在八旗戶口中每三年舉辦一次選秀女,通過這項制度來充實宮闱。
清朝剛入關時,對秀女的出身還沒有非常嚴格的限制,有時候也會從漢族人中進行挑選,不過很快就停止了,這實際上是對漢族的一種防範,那時候的滿族僅僅30萬左右,若幹年後,必然會被稀釋和滲透。所以後來順治規定,皇室不得與漢族通婚,選秀女制度隻實行于蒙八旗、滿八旗中,但是又允許與漢八旗通婚。一方面是滿蒙人數不多,另一方面是漢八旗歸順得早。後來制度有了些松動,其他少數民族也被納入進來了。
選秀女
選秀女滿足的是皇室貴族的私欲,對于被選秀女的家庭卻是非常殘忍的。制度規定,各旗都統衙門和駐軍八旗先将滿、蒙、漢二十四旗的女子按照年齡的大小進行編冊,再從中挑選14到16歲的妙齡女子以備選調。選秀之日,每日選擇兩旗考察,比如這次選擇的是正黃、鑲黃兩旗,那麼正黃滿旗一處、正黃蒙旗一處、正黃漢旗一地,然後才是鑲黃的三旗。每位秀女都會按照上面的順序乘坐車前往神武門,前後浩浩蕩蕩,蔚為壯觀。
到達目的地後,太監将每五個人分為一隊,挨次帶入候選的地方,如果被看上了,就會把寫有秀女身份的牌子留下來,上面一般會寫着某官某人之女,某旗之人之類的。沒有被選上的就會乘坐本旗的專車回去。
影視劇中參選的秀女
選秀女制度看似平常,實則非常殘酷。在16歲前,所有的女子均不得談婚論嫁,也不許跟别的男性進行情感交流。到了14歲後,必須要經過宮廷的選擇,如果到了應選年紀而不去參選,将會受到很大的處罰。第一年沒有輪到的話,第二年繼續輪,一直到女子被選中或者未選中放回為止。如果到了17歲還沒輪到參選,必須要經過皇帝的同意,才能自由婚配。也就是說,所有的适齡女子都是皇室貴族的候選人,隻有等他們選擇完畢後,才能有自己的自由。
被選上的秀女,一開始會被封為答應,然後慢慢地晉升常在、貴人等,隻有少數的才能達到妃嫔、皇貴妃之類,慈禧就是選秀女出身。對于大部分秀女來說,進宮都是殘忍的,除了偶爾得到皇帝的臨幸外,基本上都是孤獨終老,就連回一家次都成了奢望。
影視劇清朝妃嫔等形象
文史君說清朝的後宮制度,是專制皇權的外延。不管是後宮的居住建制,還是選秀女制度,都滲透着皇帝的私欲和“家天下”的思想。有的人說,清朝的前後曆史可以用兩位女人簡短地概括。1644年,孝莊皇後抱着6歲的順治帝登基,入主中原;1912年,隆裕太後抱着6歲的溥儀退位,天下共和。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汲取了大把的前朝教訓,後宮被治理得井井有條,妃嫔各司其事,沒有出現像東漢妃嫔外戚幹政的情況。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種情況卻被慈禧太後改變了,而且是大大改變。
參考文獻朱子彥、周凱:《清代後宮制度論述》,《文化學刊》2008年第2期。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清代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
(作者:浩然文史·士為知己)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