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俄時期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共有五位,伊凡·亞曆克塞維奇·蒲甯位列其中。
比起其他幾位大咖,蒲甯的存在感或許沒那麼高。蒲甯其人身上總有一種難得的淳樸感,他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和對故鄉原風景的依戀,是毫無保留地體現在文字裡的,熱烈而真摯。一如我們今天的這本《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按照康. 帕烏斯托夫斯基的話來講,蒲甯的光感是罕見的、正确無誤的敏銳。因為他的淳樸和敏感,其文字才顯得那樣熱切動人。
作為一名出身沒落貴族家庭的20世紀俄羅斯現實主義作家,蒲甯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其父的鄉村莊園度過的。因家境中落,中學肄業便自謀生路,生活十分坎坷。後進入文壇,随着社交活動的增多,思想視野亦逐漸開闊。很早便結識了列夫·托爾斯泰、契诃夫、高爾基、捷列肖夫等大作家。正是在他們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下,蒲甯走上了現實主義文學創作之路。
《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正是蒲甯畢生唯一一部自傳性質的筆記體長篇小說。在這部歎為奇觀的作品中,詩歌與散文融為一體,創立了一種新穎而絕妙的體裁,仿佛一首哲理性的長詩,又有些交響樂式的畫面。
書中主人公亞曆山大出生于俄羅斯南部的阿爾謝尼耶夫家族,童年時期一直生活在父親的領地,一個名為卡緬卡的鄉村莊園。這也是主人公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時光。
籠統地來看,亞曆山大最早的人生體驗就是認識、觀察、發現身邊一切美好的人與事物。與家人共處,看一切美的風景,聽動聽的故事,聊以驅散内心的孤寂。他的家鄉,父親的這座莊園,是他童年生活全部認知的中心。
家鄉的安甯惬意是他不可多得的寶貴精神财富,但同時也是其焦慮、恐懼的主要來源,此時的他極度害怕失去這一切美好的事物。讀書雖比較輕松,但他卻越來越思念家鄉。書中有一段描寫的是父親第一次進城看望他,父子倆一起出門時,城裡還有過來攀親帶故的人,這些都加劇了他顆迫切渴望回家的心。
在父親語重心長的要求下,亞曆山大背井離鄉自謀生路,從此穿梭于一個個陌生的城市,獨自緬懷那些逝去的美好時光。後來,他也終于得償所願地收獲了自己的愛情和婚姻。但如書中所述,随着主人公事業的上升,其審美品味也在逐步提高,對妻子麗卡的要求亦越來越苛刻。不但斷然否定妻子很多“庸俗”的想法,還禁止她與其他異性來往。同時,他卻有意識地故意炫耀自己同女性之間的暧昧。這就導緻了妻子留下一張字條後,憤然離家出走的結局,這也是小說的最後階段。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主人公作為一個有些才情的地主少爺實在是脆弱而敏感的,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不成熟,情緒化,甚至有些神經質。
故鄉與愛情,可以說是小說創作中兩個永恒的主題。在這部作品中,蒲甯充分展現了其敏感而豐富的心靈,他在這個世上的所觀、所感、所思、所愛、所恨的一切,都在時間的發酵中愈發醇厚,成為留給後人的寶貴心靈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