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一個“家”字,道盡了所有中國人内心的柔軟,一個“國”字,賦予着所有中國人追夢的勇氣。
無論身處何方,“家”始終是你最堅強的後盾。今夜,我們一起來一場“家”的飛花令,感受家的溫暖與力量……
墨 梅
元·王冕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顔色,隻留清氣滿乾坤。
詩說
家的意蘊,是傳承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内核。 這首詩中“洗硯池”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 在中國畫裡,即使隻用單一的墨色,也可以産生色彩的變化,完美地表現物象。 “運墨而五色具。 ”五色說法不一,較常見有焦、濃、重、淡、清之說,每一種墨色都有幹、濕的變化,體現出中國畫用墨的奇妙之處。
回鄉偶書二首·其一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詩說
家的思念,是未曾改變的鄉音中那份執着的牽挂。 賀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寶三載),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 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 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 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中有無限感慨。
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詩說
家的幸福,是一家人其樂融融洋溢着的歡聲和笑語。 此詞是辛棄疾閑居帶湖期間所作。 翁媪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卧剝蓮蓬。 寥寥幾筆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甯靜、樸素安适的農村生活勾勒而出,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
遊山西村
宋·陸遊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詩說
家的味道,即使粗茶淡飯也是平凡生活中最值得懷念的滋味。 這首詩作于公元1167年(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當時陸遊閑居于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市)所作。 春社這個節日來源于《周禮》,古人把立春後第五個戊日作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豐收。
蝶戀花·春景
宋·蘇轼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詩說
家的包容,承載着每個人對世界的理解與想象。 蘇轼作詞長于豪放,亦擅婉約,這首詞寫春景清新秀麗,是詩人婉約之作的代表。 上阕寫“景”,下阕寫“人”,表現了詞人對春光流逝的歎息。 全詞于清新中蘊涵哀怨,于婉麗中透出傷情,意境朦胧,韻味無窮。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鄲驿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着遠行人。
詩說
家的溫暖,是始終有人在遠方默默牽挂着漂泊在外的你。 此詩作于公元804年(唐德宗貞元二十年)歲末,作者時年三十三歲,任秘書省校書郎。 冬至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間也很熱鬧,穿新衣,互贈飲食,互緻祝賀,一派過節的景象。 詩人當時正宦遊在外,夜宿于邯鄲驿舍中,有感而作,表達了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愁和懷親之意。
來源丨部分賞析據古詩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