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唐旭鋒 通訊員 張林霞 廖聲芳
8月小開漁以後,各種海鮮又回歸餐桌,朋友圈幾乎被美味的梭子蟹霸屏,人們在大快朵頤的同時,痛風患者也随之增加。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從甯波李惠利醫院内分泌科門診獲悉,連日來,門診來了很多“走不動”的患者。“幾乎都是大吃海鮮,導緻痛風發作的患者。”門診醫生說,痛風患者數量比開漁前至少增加了兩成。
8月23日,甯波王大爺在家人的攙扶下來到李惠利醫院代謝病管理中心(MMC)。一坐下,王大爺向内分泌科接診的邱醫生講起了自己的病史。
幾年前,王大爺曾經在吃了一頓海鮮大餐後出現過一次痛風發作,到醫院配了點止痛藥就緩解了,之後也沒有繼續治療。這幾天海鮮大量上市,就貪嘴多吃了幾頓,結果自己的左腳第一趾跖關節就開始紅腫、疼痛。
在同樣患有痛風的朋友的推薦下,王大爺去藥店買了“治痛風的藥”,誰知疼痛隻緩解了2天,又開始發作,還比之前更痛了。
說着,王大爺拿出了自購的藥物,是兩種常見的抑制痛風的藥——非布司他片和秋水仙堿。
“自己随便吃藥可能會導緻痛風更嚴重,最好去醫院面診才能盡早解除疼痛 。”醫生說,市面上可獲得的治療痛風的藥物種類很多,但用法可是有講究的,用法不對或者用的時機不對都有可能産生相反的效果,對人體造成危害。正如王大爺手上的兩種藥物,在急性發作期使用,非常容易引起痛風的加重以及發作時間延長。
“大多數人對于痛風治療的概念,僅僅停留在緩解疼痛。”邱醫生告訴記者,事實上,治療痛風分為兩個重要部分,第一是治療急性發作,直接抑制炎症,緩解患者的疼痛;第二是防止未來痛風再次發作,主要就是通過藥物降低血中尿酸的水平,這樣才能減少痛風發作。
當然,對于尿酸過高的人群來說,少吃海鮮少喝酒吃肉也是常識了。畢竟海鮮中含有大量嘌呤,大量進食後機體無法短時間清除,人體内尿酸産生過多排洩不及時,導緻尿酸鹽結晶沉積于組織中,從而引起關節組織的炎症。
前幾天,一位35歲的王先生同樣因為吃海鮮喝啤酒,腳趾痛得差點下不了床。
王先生本身就有5年的痛風史。上周末,趁着孩子暑假,王先生在家裡請了親朋好友聚餐,特意從市場買了5斤梭子蟹、6斤紅蝦和雜魚與家人一起分享。期間,王先生更是喝了2瓶啤酒。第二天早上左腳劇烈疼痛,左腳趾又紅又腫,走路痛得要命。
王先生一瘸一拐地來到醫院做檢查,經過檢查發現血尿酸濃度超過516umol/l,遠遠超過正常水平(>420 μmol/L。)原來疼痛的罪魁禍首竟是前一天的海鮮和啤酒。目前經過治療,王先生疼痛症狀已經減輕,血液中的血尿酸已下降至正常水平。
最後再給痛風患者一個忠告:管住嘴,避免攝入高嘌呤含量的食物,比如紅肉、動物内髒、肉湯、海鮮等,限制酒精攝入(尤其是啤酒);避免食用含有高果糖飲料和加工食品、烘培食品等。此外,還應該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堅持規律運動,長期監測血壓、血糖、血脂、肝髒轉氨酶等指标。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