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學最新方向》一篇研究表明:人類并非天生就害怕蛇,但我們可以很快學會“怕它”。
怕蛇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嗎?
19世紀末期,美國期刊上曾有一項研究:蛇會讓30%的人感到不安,即使是視頻或者照片。有些人從未見過蛇,但是他們第一次看到照片依然會感到毛骨悚然。
論文描述,人對蛇的恐懼,有可能是與生俱來的,與基因有關。還從《進化論》的角度解釋了人類怕蛇的原因:很多蛇是有毒的,“自然選擇”偏愛遠離危險生物的人。
通俗點說:智力與文明的演化并非一蹴而就,遠古時代,人(猿)必然經曆過與蛇肉搏的階段。由于蛇有毒,即使是一條小蛇都能以小博大,置人于死地。天生就不懼怕蛇的人(猿),看着毒蛇體型較小,便與之對抗,雖然蛇會吃敗仗,但是人(猿)也會在蛇毒下身亡。
在這個過程中,不懼怕蛇的人逐漸被淘汰掉,“不怕蛇的基因”逐漸減少。還有一部分人擁有“怕蛇基因”,他們見蛇就會感到不安,便選擇逃跑,這部分人存活率較高。于是,很多“怕蛇的基因”就傳承了下來。但真的是這樣嗎?
嬰兒實驗
解釋看似完美,但隻是推測,沒有證據。生物學家始終沒有在人類的基因中,找到能與蛇聯系起來的基因。而且,該理論很快便被一個簡單的實驗所颠覆了。
2011年,羅格斯大學研究團隊,在确保安全的情況下,讓嬰兒與蛇共處。實驗結果表明:嬰兒并不懼怕蛇,反而充滿好奇,會爬過去觸摸它們,而且蛇爬到嬰兒身上,嬰兒也不抗拒,甚至願意跟蛇玩耍。這個實驗一下子否定了“怕蛇基因”假說。
但很快便有生物學家出來“補漏”,理論的核心是:“怕蛇基因”可能需要等人成長到一定程度才會體現出來。因為人類嬰兒本就屬于“早産兒”,不具備辨别事物的能力。
例如:牛犢、馬崽出生後不久就可以獨立行走,而嬰兒卻不能。初生的人類可能需要經曆成長,當一些生理機能具有了辨别蛇的能力時才會引發恐懼,所以人怕蛇,但嬰兒卻不怕蛇。
面對這樣的解釋,研究團隊調整了實驗策略。
第一組實驗将閃電、花朵、蛇等卡片放在一起,讓7個月大的嬰兒辨認,結果發現這些嬰兒在蛇的卡片上停留的時間較長。
第二組實驗讓嬰兒看一些視頻,同時播放讓人恐懼的音樂與讓人快樂的音樂。研究人員發現,當播放恐懼的音樂時,嬰兒會花更多的時間看與蛇相關的視頻。這表明了什麼?羅格斯大學研究團隊中的Vanessa LoBue解釋:
人類或許存在一些偏見,他們能夠在一大堆事物中非常迅速地發現蛇,并将它們與惡心或糟糕的東西聯系起來,比如可怕的聲音。”
第三組實驗:研究人員向三歲的兒童展示了九張照片并讓他們從中挑選目标物品。結果表明他們識别與學習蛇的速度要快于花朵,也快于青蛙和毛蟲等其他與蛇相似的動物。而且,怕蛇的孩子和沒産生恐懼的孩子同樣都能很快地認出蛇。
怕蛇并非天生的,可以克服
這些實驗表明:所有人類都可以很快識别出蛇,這可能與蛇的花紋、沒有四肢、彎曲的方式以及扭動方式有關,因為蛇的這種方式有别于其他常見的動物。
當嬰兒學會恐懼時,或者聽到可怕的聲音時,有些嬰兒會很快與蛇聯系在一起,意味着有些人懂得什麼是恐懼時,便能很快學會害怕蛇。人類的恐懼感并非與生俱來的,因此人類怕蛇并非天生的,嬰兒不懂得恐懼時,他們并不怕蛇。
對于成年人來說,大家早已學會了“恐懼”,有些人看到蛇的圖片瞬間就能将它與恐懼聯系起來,因此從未見過蛇的人,第一次看圖片也會怕蛇。這是一種心理學上的恐懼,是可以克服的,并非來自于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