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長江網3月5日訊(記者孫珺)3月5日,中南路中商超市蔬菜分揀點,一個小夥子,兩手各提一袋蘿蔔,健步如飛。志願者團隊的年輕人們用武漢話笑稱他為“提提”。今年31歲的武漢小夥子周晨,從大年三十開始成為志願者。他開着私家車接送醫護,給醫護送餐,為醫院搬卸物資,接着到商超分揀、打包蔬菜……42天裡,一天都沒停下。“提提”在武漢話裡是跑腿的意思,帶有戲谑的意味。周晨卻笑稱,“我倒是願意成為一個‘提提’志願者,哪裡需要我,我就去哪裡。”
以下是他的自述:
大年初一,我送護士去中南醫院上班
大年三十,我和老婆回了黃陂橫店夏家灣,和父母一起過年。晚上,刷朋友圈,看到一個信息,住我家附近的一個護士,求助說要回武漢大學中南醫院上班,沒有車,回不了,很急。
當時是武漢暫時關閉出城通道,疫情來勢洶洶,很多醫護在“逆行”。我沒多想就加了她的微信,答應送她去上班。爸媽和老婆知道後,沒說什麼,就說讓我一定防護好。
大年初一中午,我開車十分鐘到了護士家門口。當時,年輕小護士的爸爸出來送她,拍了拍她的肩膀,說了一句,“我們家的孩子不能當逃兵。”到現在,我還記得這句話。
接送醫護到醫院的周晨給自己自拍了一張。本人供圖
接着,我就留在漢口的家中。朋友圈裡有大量的志願服務信息。我加入了接送醫護的志願者群。每天,群裡會提前分配任務,發布接送醫護的時間和地點,就近的可以前往。
早上六點多出門,我會提前到醫生、護士家樓下等着。他們出來後,我和他們打個招呼,問聲好。一上車,他們會囑咐我戴好口罩和護目鏡,把車窗打開一些。我想着他們的工作壓力很大,每次都會放音樂給他們聽。一個多禮拜,我接送過協和醫院、金銀潭醫院、八醫院、一醫院的醫生、護士。一天跑60多公裡。
咬牙一個人卸了十幾噸的酒精
慢慢地,接送醫護人員的志願者越來越多。有時候,一個護士接到幾個志願者電話,要接送她。後來,滴滴車隊也加入了接送醫護的行列,我就去了當時最缺搬卸人手的醫院。
那天,有一批物資到了武漢市第八醫院,是一車酒精。我趕到八醫院時,後勤人員看到酒精到了,都要哭出聲來。我感覺他們真的是“等米下鍋”了。現場,就到了我一個搬卸志願者。二話不說,幹活!
我咬着牙,一個人卸了十幾噸的酒精。酒精當時很緊缺,“快一分鐘,就可以多救一個人。”我這麼想着,堅持下來了。
周晨起繭子的手。本人供圖
物資到達各家醫院的時候,有時候是清晨,有時候是深夜。時間不定,我和志願者小夥伴時時關注着群裡的消息,一發布消息,我接任務就動身。有時候,剛剛吃了兩口面,放下碗筷就得出發。有時候,直接從被窩裡跳起來,穿衣出門。
這些物資裡有醫院急需的防護服、口罩,也有愛心人士捐助的水果、蔬菜。我早點送到醫護手中,他們就少一分危險,多一分溫暖。
周晨(右一)在為醫院送物資的路上。本人供圖
為援漢醫護送一日三餐,吃了頓和着雪花的盒飯
為醫院送物資時我得知,需要将援漢醫護人員的一日三餐送到駐地。這個任務,我也接下了。
當志願者的第二十天,早上六點不到我就出了門,六點将早餐從一醫院的食堂取出,送往航空路新世界酒店——江蘇援漢醫療隊駐地。
我将早餐放在酒店大堂,對接人下來取餐。後來,漏了一份,我回頭去取,再次到達酒店的時候,我看到,醫療隊已經上車準備出發了。從門内追出來一個護士,一路呼喊囑咐着她的同伴,“小心防護,平安歸來”。我把這一幕拍了下來,也鼓舞着自己,這麼多援漢的醫護人員都在為武漢人拼命,我做點事情不算什麼。
為醫護送餐的周晨。本人供圖
為醫護送餐,一日三餐按時送達,中間的間隔時間,我也不想來回跑了,直接在車上休息,累了困了,眯一哈。飯點到了,醫院後勤人員會為我準備一份餐食,還有水果、酸奶,他們很忙,忙中還惦記着我們。
下大雪那天中午,我送完餐,擔心在酒店大堂逗留久了,萬一感染給醫護怎麼辦?我幹脆在酒店外的茶歇玻璃桌上,吃了一頓和着雪花的午餐。
周晨送完餐後,吃了頓和着雪花的午餐。本人供圖
去超市搬運分揀蔬菜
一手提一袋70斤的蘿蔔滿場送
最近這一個多禮拜,醫院的物資不那麼緊缺了,醫護人員的餐食也有更多的愛心餐廳、餐館承接了下來。全市小區封閉管理後,“宅家”人們的吃菜、吃肉成了重點。我又聽從召喚,到了超市的蔬菜分揀、打包中心。
中商超市中南分揀點,是最早接收志願者服務的點。我是第一批到的。和我一起服務的,都是年輕伢。有20多歲、瘦瘦精精的姑娘伢;也有從海南回武漢探親滞留下來,想為武漢做點事情的兒子伢。我們相互之間都不曉得名字,隻曉得大概做什麼工作。隔着口罩,也看不清楚臉,但聲音都聽熟了。
我隻是其中一員。我有鍛煉的底子,所以,一手提一袋70斤的蘿蔔給各個小組送貨,真不算什麼。
我們分工合作,有人裝蘿蔔,有人裝土豆,有人裝大白菜。一天忙下來,我們六七個的小組可以打包好1000多份特價蔬菜包。
3月5日下午,我們搬運了一公交車的愛心菜,從中南出發,送給敬老院的老人們。看着擺渡車将菜運進了敬老院,我也安心了。
周晨在中商超市中南蔬菜分揀點忙碌。記者李永剛攝
記者手記
讓他堅持下來的,就是普通人的答案——他們需要我。
周晨說得最多的是,很多個感動他的瞬間,那是讓他堅持下來的理由。
得知他當了志願者,去超市分揀蔬菜,鄰居将親手烘焙的一盒糕點挂在了他家的門把手上。
得知他當了志願者,家門口小超市的老闆把他攔了下來,說“每天看你出去做志願者,吃喝怎麼辦?送一箱子物資給你吧。”這箱硬核物資裡裝着礦泉水、方便面、獨立包裝的小面包,還有一袋口罩。
得知他當了志願者,家裡小姨、叔叔都打電話來了,驚呼:“你當了志願者啊!”言語間有擔心,更有驕傲。周晨說:“你們都别出門,我在外面就行了。”
他印象最深的是,武漢市第一醫院門口的小賣部一直開着。當時,一醫院已經成為定點醫院。他不忙的時候去問老闆,“你怎麼還開着門?”老闆回答:“醫生們壓力蠻大,要買煙抽,減壓。”
他告訴我,讓他堅持下來的,就是普通人的答案——他們需要我,這個城市需要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