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
(1873年2月23日)
梁啟超出生于廣東新會
誰也沒想到
這個看似平凡的孩子
在後來竟成為了
足以影響中國近代曆史的人物
他擁有多重身份: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史學家、文學家
也擁有各種字與号:
字卓如,一字任甫
号任公,又号飲冰室主人、飲冰子
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
他走上與衆不同的人生道路
或許是因為他從小接受的教育
就不是平庸的
1
四歲便知憂國憂民
從四歲起,梁啟超便開始跟着祖父識字。而他的祖父除了教他認字以外,還會給他講許多文史知識和故事。
曆朝曆代的傑出人物,他們憂國憂民的心思、舍生忘死的品格、堅強不屈的精神,都在這時進入了梁啟超的腦海中。
于是四歲便知宋亡明滅的梁啟超,與許多同齡人相比,就已經赢在起跑線上了。這種帶有愛國主義傾向的教育,對後來梁啟超的思想變化産生了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響。
(梁啟超書法)
2
黃金大道上的轉彎
在梁啟超生活的年代裡,知識分子隻有不斷研究四書五經,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才有可能取得功名。
同大多數人一樣,梁啟超最初選擇的也是這一條路。他少年中舉,早早進入學堂讀書;也曾因為得到主考官的賞識,擁有了平步青雲的機會。
而他卻因為當時中國正遭受帝國主義的欺淩,放棄了這條“黃金大道”,選擇走上一條充滿曲折與坎坷的救國救民之路。
這其中的原因,少不了小時候祖父給他種下的愛國主義教育的萌芽。
3
機緣巧合的知遇之恩
1890年,梁啟超赴京師參加會試。回途中路過上海,看到了上海制造局翻譯的一些西方書籍。好學好奇的梁啟超自然翻閱了這些書籍,從此對西方的政治文化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後來他因機緣巧合,通過一位名叫陳千秋的人,結識了曾以布衣上書、提倡變法的康有為。而“認識康有為”這件事,可以說是成為了梁啟超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康有為)
當時康有為名聲非常大,梁啟超對他獨到的見解和大膽的行為都非常敬佩,以至于“一見大服,遂執業為弟子”。
第二年,梁啟超、陳千秋等人邀請康有為到廣州萬木草堂講學。這是維新派為宣揚變法思想而創辦的學堂。
康有為講學期間,梁啟超更是被他新穎生動的教學方法,以及為國家命運前途着想的變法理論折服。他日夜勤奮學習,幾乎可以說是全盤接受了康有為的思想學說。
(梁啟超協助康有為編寫《孔子改制考》等書)
而萬木草堂的學習經曆,不僅讓梁啟超了解到天下大勢與民族危難,立志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同時也讓他涉獵許多中西方書籍,大大開拓了知識面,為日後形成的豐富思想奠定基礎。
4
激昂憤慨的公車上書
1895年春,梁啟超和康有為一同進京參加會試。當時清政府正與日本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出,群情憤慨。
于是康有為和梁啟超決定聯名數千名舉人,發動了著名的公車上書。他們要求當朝拒和、遷都、實施變法。盡管上書被清政府拒絕了,卻在社會上産生了巨大影響。
之後,他們在北京、上海等地發行報紙,以“變法圖強”為号,宣傳維新思想,從此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資産階級維新派出版的第一份報刊《萬國公報》)
而梁啟超作為康有為的得力助手,在維新運動中發揮了十分突出的作用。
他不僅為《萬國公報》、《時務報》撰稿,宣揚維新思想、闡述變法理論,還大力介紹西方文化,提出中國應該向西方學習,實行君主立憲制,以解決中國政治的根本問題。
5
一紙風行海内,觀聽為之一聳
梁啟超是個十分擅長用簡明流暢的文字來講道理的人,他的文章常常帶有飽滿的感情,所以具有很強的鼓動性,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也産生了極大的感染力。
久而久之,他的名聲日漸遠揚,就連著名學者嚴複也曾這樣評論他的文章:“一紙風行海内,觀聽為之一聳。”
盡管在後來,維新變法遭到頑固派阻撓,也因為中國日漸嚴峻險惡的局勢,以及清政府的無能為力而難以繼續,在曆時103天後以失敗告終。但梁啟超在維新變法中所作的貢獻,着實是不容小觑的。
6
他是維新志士,也是維新勇士
事實上,在當時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想要實行變法是很難的,畢竟前路有太多的阻礙,但我們依然要感謝維新志士的勇氣和毅力。
正是因為他們領導了維新變法,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才得以被推動,民主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
同時,愛國知識分子的熱情、民衆對軟弱無能的清政府的憤恨也因此被激發。維新于是向着改革轉化,為十三年後爆發的辛亥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文章來源:道德經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