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糊弄學,研究的便是如何把糊弄當做人生信條,不必較真,不必事事擡杠,要四兩撥千斤,和周遭的一切耍太極。
但大家都知道糊弄這事是有邊界的,必然有事情永遠不能糊弄。
先來看兩張令人舒适的圖。
聞名全國的官皮是這樣上班的——
在同行找資訊,做數據的時候,他随便糊弄一下,便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在董事長親自質問時,他随便糊弄一下,仿佛擁有了從容作答的底氣。
這個案例讓網友@摸魚的阿湯靈感驟現,并從中悟到了點難得的生命哲理:“妙啊!人生苦短,糊弄一下也沒什麼不可以。”
豆瓣“糊弄學”小組就此成立。
這門“我其實毫不費力,卻能與非常努力無異”的高深學問,立即吸引了超10萬人關注。“糊弄學”小組,毫無疑問是近期豆瓣衆多小組中最為出圈的一個。
妙啊!
一篇研究糊弄學的文章也可以從這開始了。
我們為何糊弄?
對大多數人而言,糊弄是一個被動習得的技能。
好好吃飯,努力工作,認真生活,并以此換取存在的價值,是這世界基本成立的一道公式。可一旦破壞此公式的變量出現,“糊弄”便成了人阻止世界崩塌的一種選擇。這是他們“初糊弄”的動機。
比如,當人群中有一個人高喊出,“你必須不停奔跑,才能留在原地”,成千上萬的人便加入了這場巨型行為藝術,以加班為己任,無限内卷。
工作時長成為了至高考核标準,排斥加班的人卻被認作“沒有能力”。
亦比如,當女孩找到了拼團的捷徑,通通背上了愛馬仕包包,穿起了GUCCI絲襪,在頂級的酒店拍張喝下午茶的照片;當男孩在電商平台下單一套“展示面”大禮包,滿溢出OLED屏的富裕,都将隻是他身家的冰山一角。
什麼一見鐘情,什麼浪漫邂逅,都隻是PUA與反PUA大亂鬥。
再比如,即便是到了線上虛拟世界中,我們說任何話,發布任何圖片,都極有可能有人揣着“不會吧不會吧不會吧”,或是“他急了他急了他急了”,瞬間擡杠。
搞笑博主@阿糞青總結了幾項“網上沖浪真實現狀”,記憶大師、自信之王、正能量之王、幻覺大師、引戰魔人……每一類都能讓你的拳頭更硬一些。
所以,此情此景,再不糊弄,還本着“萬事需認真”的态度去應付,人可真要累死了。
“糊弄學”小組的百般讨論背後,盡是加劇人生疲勞感的雞毛難題。
親戚尬聊,怎麼回?老爸總喜歡像要求小學生背課文一樣,考我英語,怎麼辦?怎麼會有同學沒日沒夜找我聊學術心得?工作群要求朋友圈轉發廣告,而且還要截圖證明沒有分組,怎麼糊弄?如何糊弄推銷辦卡的Tony?如何糊弄要求幫他砍價的朋友?
正如還沒洗的襪子,還沒拖的地,永遠來不及做的晚餐,這些問題,說大不大,卻總喜歡暗自在我們劃分好的個人專屬時間内閃現,迅速盜走我們剩餘不多的精力,成為這一天由晴轉陰的拐點。
用真心對待無意義的叨擾,我們永遠是無法拒絕别人的那個,永遠是“老好人”“垃圾桶”。
也正因如此,許多人年紀輕輕的,便滋生出了拖延症、社恐障礙等疑難雜症。
幸好還有糊弄學。一朝進組,“弄弄子”身份達成,問題通通迎刃而解。所謂糊弄學,研究的便是如何把糊弄當做人生信條,不必較真,不必事事擡杠,要四兩撥千斤,和周遭的一切耍太極。
可以把張藝興當做一個案例。
他本就集一定的流量與實力于己身,依然要拼了命地強調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完美人設。
是,種下努力的因,更容易結出沒有破綻的果,可惜它不讨喜。想想看,平庸的普羅大衆多難才能在他身上找到一點點投射。
像《乘風破浪的姐姐》中高開低走,最終無緣成團位置的藍盈瑩,不也吃了“努力人設”的虧。
更何況,他們所努力的空間,或多或少已經受到“你知道ta有多努力嗎”的毒侵。
于是後來,我們看到“極限男人幫”中幾位眼瞅着就不太“完美”的哥哥教張藝興,“不要勝負欲太強”“太努力了也會丢掉生活中的珍貴”。
而将建議聽進去的年輕弟弟,學會在歌詞裡坦承自己的“累”與“不完美”,在節目中展現自己能力者以外的多面目,活了過來。
換句話說,糊弄,是原本在緊繃的生活中,在松弛一刻,成功射出的破局之箭;是在給我們要素過多的人生做減法,是極簡生活美學的一種表現形式。
糊弄學修習者的每日任務
它叫我們不要像王建國,拖延了3天,還是要迎接那不希望到來的新一天,整日凝望着生活的深淵,無處伸冤。
它叫我們要像冠軍王勉,堅信世上無難事,隻要會逃避。
豆瓣網友@海邊喝酸奶稍微總結了“糊弄學”的奧義:
反正永遠不可能達到完美,那就正好做到不好也不差,自己不痛苦,事情也能解決。
就算不是追求完美,認真去做也很累,最後患得患失,事情沒做好,自己心情不好,得不償失。
後來有人将他這番領悟,收納進了自己的“生存技能”行囊中。
還看到知乎網友提問:“有什麼類似糊弄學的學科?”問題下方的補充是:“或者是針對各種社會壓力,各種掙紮求生,保存體面的方式方法技巧彙總……”
由此,可見糊弄學的必要性。
如何修煉成為糊弄學帶師
(簡易版)
修煉糊弄學,首先得形成十分糊弄的思維方式,即能糊弄的事,千萬别當真了。
先舉個例子讓大家感受一下,糊弄學小組的組規,傳聞是從别的組複制粘貼過來的。
再者,一心糊弄,卻不掌握方式方法,也是不行的。像下面這種情況,略顯尴尬,甚至可能危及性命。
與之相類似,“随便”“無所謂”“就這樣吧”“算了吧”,這類看着就很糊弄的詞組,往往無法達到糊弄的效果,反倒誤傷和氣。
優秀的文字回複該怎麼糊弄呢?
慷慨的組員@梨分享了這個萬能的糊弄句式——
用“感歎詞 評價 感受”造句,可适用于線上線下,多場景聊天。就好比,如果同事突然跑來告訴你,常年難吃到咽不下去的食堂飯菜,今天突然改良了,你可以回:真的嗎?這也太那個了吧!我鼓掌。
如今是emoji可以代替人說話的數字化時代了,以上這些文字,也可以用表情包來替代。
總百分百順着對方的意思糊弄,容易讓人看出破綻,于是此處有了進階版。
輸入法切換失誤,不小心敲錯了同音字,這些可愛的小失誤,其實都是頂級的演技。豐富了對話框表面内容的同時,對方也會相信你是在認真聊天——還帶自我校對呢!
很會舉一反三的網友将糊弄學運用到了工作和生活當中,自己的難題解決了,同組成員也收獲了不少快樂。
比如這篇“我是如何糊弄事業單位的工作的”,實則是幫助大家規避瑣碎事務消耗時間,真正提高工作效率的好辦法。
有人從“糊弄學”延伸出“道歉論”,退一步是海闊天空,不是認慫。
有人假裝自己是泰國人,成功堵上了推銷人員的嘴;
有人被問到不想回答的問題,先回一句“好問題”,東扯西扯,這個問題就過去了;
有人用“來都來了”糊弄自己,成功治愈了拖延症;
有人靠随便糊弄來轉移注意力,可以讓自己快速變得冷靜……
中華兒女多奇志,人人都在給這世界做捧哏,全員于謙化,坊間一派喜樂。
其中,在糊弄組獲得普遍認可的,還數這兩位糊弄大師。大家可以學習學習。
“想成為你”,伊能靜——
“抽手于無形”,摩洛哥小王子——
王子的手,最是稍縱即逝。西方媒體還一度展開豐富想象:他是一位重度潔癖患者,還是在對王室傳統和既定命運做出反叛?
這對親吻者的反應速度與核心力量都是一種考驗。
仔細對比前後兩次握手,一個是極速逃遁,一個是快進快出,高下立判。
身材拔高不少後的王子,學會了主動出擊,率先擺出友好且謙遜的姿态,在别人還未來得及做出反應之時,便迅速撤離危險地帶。
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這算得上糊弄學的至高境界。
糊弄,接着糊弄
“糊弄組”的組規裡,組長很有求生欲地加上了一句:“糊弄組奉行的是清楚自己可以糊弄的範疇,而有選擇地糊弄。”
這說白了是句廢話,大家都知道糊弄這事是有邊界的,必然有事情永遠不能糊弄。
與命運挂鈎的考試,自然不能糊弄。
不然會發生這種,每個答案都挺“正确”,可一分都要不到的“冤案”。
與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問題,也不能糊弄。
一個患有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人,來找你傾訴,難道你可以糊弄他一句“你不開心啊,我煮碗面給你吃啊”?
事實上,許多父母面對孩子的這種情況,都選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也不乏用人生來貫徹糊弄學的人,隻要他們堅信這世界可以按糊弄的邏輯進行,或自己可以親手打造糊弄就行的一方世界,計劃通。
這不,郭敬明在最近一檔節目中的言論,一聽就知道他是“老糊弄”了。
他先是将節目中代表演技高級别的“S卡”,私自解釋成“student”“seed”“special”。
一番言論讓自己披上“老師”的馬甲,十分光輝,還有幾分感人;接着用中英雙語模式擾亂大家夥的頭腦思維。他的最終目的,是将導演手中僅有的8張S卡,給到自己“直覺”不錯的鮮肉男團成員。
而當李成儒對這種“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行為提出質疑時,他的糊弄方式是把去年兩人吵過的架翻出來再吵一遍。
相信無論是現場的人,還是手機屏幕這端的觀衆,都一時半會被糊弄得,想不明白“要允許不喜歡的東西存在”和“存在即合理”之間有何異同。
甚至還有公衆号記者發現,郭敬明的糊弄本事,并非這兩天速成的。
他曾在《锵锵三人行》上用一個摸鼻子的動作,加上“一堆沒有關鍵詞的東西”,規避掉敏感的抄襲話題;也曾用“時尚是個人興趣愛好”,躲開了“拜金”這把刀。
用郭敬明糊弄的話來說,“存在即合理”,那他的糊弄也都是合理的。
當年,趙本山靠賣拐、賣車,忽悠,接着忽悠,連上了好幾年春晚。按照這個套路,隻要“糊弄,接着糊弄”,也沒有人會揭穿這件皇帝的新衣。
在遇上無法解釋的事情時,人們總喜歡告訴自己和他人,時間會證明一切。時間或許也将證明郭敬明是對的,等鮮肉熬成了老戲骨,等郭敬明也來到李成儒的年紀,他們大概早不需要什麼等級來證明自己。
這世界允許且放任糊弄存在,是賦予了我們一些躲開“無意義”事情的機會。可糊弄得多了,恐怕連我們自己都想不起來什麼才是有意義的。
《11萬人正在豆瓣學糊弄》,那個NG
《郭敬明,犟嘴了是不是?》,北戴河桃罐頭廠電影修士會
《演技綜藝=爛片是這樣誕生的》,蘿嚴肅
《扯白||張藝興的突圍之路,到底在哪裡?》,藍小姐和黃小姐
✎作者 | 辛小夕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