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古中國,六合八荒定九州。
炎黃二帝華夏肇,承天景命行禅讓。
土社谷稷有江山,左昭右穆建宗廟。
犧牲玉帛弗敢加,三牲總稱牛羊豬。
少牢無牛諸侯祭,谒廟家祭祖道禊。
夏商周朝立宗法,公侯伯子男五爵。
妻生嫡子妾生庶,嫡承王爵庶分封。
卿士大夫治一方,男臣女妾本奴隸。
借貸傅别明債權,質劑買賣立契約。
奴隸牛馬質長券,兵器珍異劑短契。
庶人黎民是百姓,布衣黔首成編戶。
巫醫樂師和百工,褐夫韋帶身貧賤。
褒衣博帶儒生裝,夷蠻戎狄看左衽。
春朝秋觐是定期,小聘年年大夫去。
大聘派卿去代勞,五年躬親見天子。
古代朝儀有講究,南面天子北面臣。
折腰膜拜心敬仰,稽首九拜最隆重。
作揖空首君還禮,揖讓拱手賓主間。
褒拜再拜言兩次,平輩等職作頓首。
虛左待客有規矩,長跪莊重莫箕踞。
坐西面東最尊貴,坐北向南是次位。
坐南面北位不高,最下坐東面西侍。
愚鄙卑敝仆竊微,伏惟隕首結草謹。
家大舍小令外人,謙恭有禮受教化。
殷序周庠到太學,三教九流出聖人。
國子監歸祭酒管,博士教授是學官。
三綱定位君父夫,五常仁義禮智信。
孝悌忠義樹家風,齊家治國平天下。
初度襁褓孩提幼,總角垂髫笑晏晏。
九齡黃口學指數,幼學十歲習句讀。
金钗豆蔻女兒家,十五及笄已成年。
束發志學男十五,弱冠成人到二十。
取字方便平輩稱,厭惡他人直呼名。
顯示志趣号敬意,郡望籍貫不忘本。
齋名官爵可兼稱,建功立業蔭後人。
剖符丹書不擔憂,察舉征辟被選薦。
氏明貴賤姓别婚,烏紗深衣科舉得。
《論語》《大學》加《孟子》,“四書”《中庸》要牢記。
《詩》《書》《禮》《易》帶《春秋》,儒家五經影響深。
找到《樂經》全六藝,禮樂射禦書數會。
童生院試考秀才,生員第一稱案首。
鄉試秋闱出舉人,舉人還數解元棒。
會試春闱考貢士,院鄉會殿層層考。
殿試皇帝來策問,殿試揭曉傳胪儀。
金榜題名入仕途,進士及第分三甲。
一甲三人稱鼎甲,狀元榜眼加探花。
二甲三甲各若幹,兩甲第一曰傳胪。
連中三元人不多,同榜進士皆同年。
脫褐易赭入班列,銀魚绯衣證身份。
吏部考功明陟镌,封賞除授拜官職。
升遷拔擢進加官,轉遷徙改出調職。
兼領行攝署假權,一官兩職人能幹。
左遷貶谪竄放降,罷黜奪免回桑梓。
闾閻什伍到裡甲,徭役丁稅輸朝廷。
北門南牙分曹治,北省南台設掾吏。
三省六部職責清,中書門下尚書省。
草拟诏旨中書令,中書舍人侍郎下。
審核诏書黃門監,黃門侍郎給事中。
诏命執行尚書令,左右仆射做副手。
吏部天官管文官,戶部地官收賦稅。
禮部春官看典章,祭祀科舉加外交。
兵部夏官選武官,軍饷錢糧戶部給。
刑部秋官掌法律,刑獄訴訟他決斷。
工部冬官興土木,屯田水利工程多。
單門雙戶建房屋,堂前室後東西閣。
序牖北向開窗戶,東阼西階連廂榭。
宗廟皇宮觀阙高,禍起蕭牆是内亂。
接遇賓客大鴻胪,将作大匠建宮廟。
手工制造大司空,司馬太尉主邦政。
租稅錢谷大司農,均輸鹽引創收支。
大理市卿平冤案,按察采訪糾善惡。
皇帝顧問大學士,記錄言行起居注。
谏官保氏文王創,規勸皇帝拾遺責。
禁宮守衛執金吾,翰林院裡庶吉士。
刺史别駕乘傳車,郡守俸祿二千石。
郡縣督郵做佐吏,太子洗馬侍東宮。
僚屬從事經略使,侍中侍郎樞密使。
宦海沉浮經曆過,乞身告老歸故裡。
解官緻仕乞骸骨,請老移疾是婉辭。
不祿而卒填溝壑,活受封賞死得贈。
人去有谥顯褒貶,不論官谥和私谥。
天子身殂山陵崩,皇後殡天諸侯薨 。
尊号廟号加谥号,東宮踐祚要改元。
肇始建元漢武帝,年号幹支來紀年。
甲乙丙丁戊己庚,天幹還有辛壬癸。
十二地支從子始,醜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後跟随,幹支紀年立春起
循環組合一甲子,度日如年最難熬。
朔朏望晦看月相,夜半雞鳴到平旦。
日出食時升隅中,日中日昳到晡時。
日入黃昏人定後,三更五鼓又一天。
日旬月期滿一年,元日新春換桃符。
上元燈節吃元宵,寒食清明思先人。
端午龍舟吊屈原,七夕乞巧望鵲橋。
中秋月圓多思念,重陽登高菊花酒。
春分社日祈豐收,除夕守歲又一年。
人生苦短悲遲暮,而立不惑倏忽間。
五十半百知天命,六十耳順稱花甲。
七十古稀懸車年,八十耄耋過傘壽。
百歲高壽是期頤,雙稀雙慶世難有。
殓窆攢宮葬死者,近親斬衰穿三年。
齊衰如期穿一年,大功九月小功五。
缌麻五服禮最輕,袒免奔喪五服外。
五聲八音十二律,黃鐘大呂演宮調。
傳統文化包羅廣,細細品讀巧記誦。
【詳解】
三皇五帝古中國,六合八荒定九州。
炎黃二帝華夏肇,承天景命行禅讓。
土社谷稷有江山,左昭右穆建宗廟。
犧牲玉帛弗敢加,三牲總稱牛羊豬。
少牢無牛諸侯祭,谒廟家祭祖道禊。
夏商周朝立宗法,公侯伯子男五爵。
妻生嫡子妾生庶,嫡承王爵庶分封。
卿士大夫治一方,男臣女妾本奴隸。
借貸傅别明債權,質劑買賣立契約。
奴隸牛馬質長券,兵器珍異劑短契。
庶人黎民是百姓,布衣黔首成編戶。
巫醫樂師和百工,褐夫韋帶身貧賤。
褒衣博帶儒生裝,夷蠻戎狄看左衽。
春朝秋觐是定期,小聘年年大夫去。
大聘派卿去代勞,五年躬親見天子。
古代朝儀有講究,南面天子北面臣。
折腰膜拜心敬仰,稽首九拜最隆重。
作揖空首君還禮,揖讓拱手賓主間。
褒拜再拜言兩次,平輩等職作頓首。
虛左待客有規矩,長跪莊重莫箕踞。
坐西面東最尊貴,坐北向南是次位。
坐南面北位不高,最下坐東面西侍。
愚鄙卑敝仆竊微,伏惟隕首結草謹。
家大舍小令外人,謙恭有禮受教化。
殷序周庠到太學,三教九流出聖人。
國子監歸祭酒管,博士教授是學官。
三綱定位君父夫,五常仁義禮智信。
孝悌忠義樹家風,齊家治國平天下。
初度襁褓孩提幼,總角垂髫笑晏晏。
九齡黃口學指數,幼學十歲習句讀。
金钗豆蔻女兒家,十五及笄已成年。
束發志學男十五,弱冠成人到二十。
取字方便平輩稱,厭惡他人直呼名。
顯示志趣号敬意,郡望籍貫不忘本。
齋名官爵可兼稱,建功立業蔭後人。
1.三皇五帝:曆史神話人物“三皇”與“五帝”的合稱,具體所指有多種說法。中學生知道“三皇五帝”是我們的老祖宗即可。
2.六合八荒:六合指“上、下、左、右、前、後”, 八荒指“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北、西南”。李白有詩雲:“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如果拿到現在說,就成了“秦王把上下左右前前後後都收拾完了,這是多牛掰的事!”可人家一個“六合”就代表了,古人詞彙比如今多得多。賈誼《過秦論》說秦王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四海”如今還用,“八荒”隻存在于考試中了。
3.九州:漢族先民自古就将漢族原居地劃分為九個區域: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怎麼記住這九州呢?給你編個“小故事,巧記憶”:雍正徐揚荊,鲫魚兩眼青。至于是個什麼故事,請你自己腦補吧!嘿嘿!
4.炎黃:傳說中上古中國的兩個部落領袖,這老哥倆影響太大了,以至于漢族後來被稱為“炎黃子孫”。
5.社稷:土神和谷神的總稱,社為土神,稷為谷神。“社稷”合稱指國家。
6.昭穆:宗廟、墳墓的左右位次,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稱“穆”。左昭右穆,一字排開,你看,死後也得這麼講規矩。
7.犧牲:這裡是個名詞,指祭祀或祭拜用品。“牛羊豕”是最常見的祭禮,合稱“三牲”(敲黑闆:豕,讀作“屎”,就是豬);祭祀時牛﹑羊﹑豕都用上,請老祖宗享用,叫“太牢”,隻用羊﹑豕二牲叫“少牢”。前者天子用,後者諸侯用。我們家祭拜祖宗,用的是豬肉、雞蛋和豆腐,級别差遠了。
8.祭祀活動:有“家祭”,指家庭舉行祭祀,向先人表示哀悼;有“祖道”,指祭祀路神,為人踐行;有“禊事”,指三月上巳臨水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動。古人就是這麼有儀式感。
圖:曲水流觞俢禊事
【注】
1.夏商周:被史學家稱作“三代”,按血緣關系确立了宗法制度,使宗族組織和國家組織合二為一。
2.公侯伯子男:舊說周代的五種爵位。
3.傅别、質劑:均為西周時的借貸契約,一分為二,雙方各執一半。
4.黎民、庶人、布衣、黔首,均指平民百姓。古人喜歡以服飾作為某類人的代稱,如穿着麻毛織品的“褐夫”,纏着牛皮做成的“韋帶” ,裹着黑色頭巾的“黔首”,以及白色的“白丁”“布衣”都是指平民;頭戴“巾帼”,身披“裙钗”,則是指婦女;“青衣”指婢女,“青衿”則指讀書人,讀書人好好學習,做了高官就是“缙紳”;戰士披“袍澤”,道士着“黃冠”。
6.左衽:我國古代部分少數民族或是明代初期漢族女性所着的服裝,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一帶人民的右衽。我也不清楚左衽好還是右衽好。但在古代,“左衽”常表示落後、野蠻的異族。孔子就曾給管仲點贊:“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就是說,如果沒有管仲管理齊國,尊王攘夷,我們就會淪落到“被發左衽”的地步。
圖:宗法制度圖冊
【注】
1.古代學校:有庠、序、太學等名稱,明清時最高學府為國子監。庠序為地方學校,大約等同于我們上的小學和中學;太學、國子監就是大家心目中的985高校,不過,那時候招生計劃很少,一般人考不上。國子監領導是祭酒(不是“喝酒”),相當于現在的教育部長或北大、清華校長。
2.三教:儒釋道(儒教、佛教、道教)。
3.九流: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還有一位叫農家。讀幾遍順口溜就記住啦。
圖:“三教”儒釋道
3.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如今有一綱已經徹底變化,就是“夫為妻綱”變成了“妻為夫綱”了。
4.孝悌忠義: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忠于君主,取信朋友。這是古代仁人志士修身的基本要求。我有位同學叫“李孝悌”,名如其人。
5.修齊治平:《禮記》所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的人生目标。現在,你明白央視主持人“李修平”名字的含義了吧?
【注】
1.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别,十分嚴格,座次分朝堂、室内、車上三種情況。朝堂南向為尊,室内東向為尊,車上左邊為尊。
皇帝在朝堂聚會群臣,要坐北朝南、面南背北,越靠近皇帝官位越大。
平時我們在室内會客則不同。因為古代室内東西長而南北窄,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故有“東家”“西賓”的說法。古人将賓客和老師都安排在坐西朝東的座位上,以示尊敬。所以,對賓客和老師也尊稱為“西席”或“西賓”。《鴻門宴》中說:“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通過座次可見尊卑。
但在車騎上又與此不同,車騎上位次是以左為尊,今天還有“虛左以待”的成語。
圖:《鴻門宴》座次表
2.九拜:古代的禮拜形式,有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等。其中稽首最為隆重。其中“振動”如何做,我也實在想不出來。
【說明】根據山西陳琳老師的歌訣修訂充實。
注釋:
三皇五帝: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是指太古時期出現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後人追尊他們為“皇”或“帝”。關于“三皇五帝”,自古以來就衆說紛纭,小編整理了兩種最普遍的說法,“三皇”一是指“天皇、地皇、人皇”,二是指“伏羲、女娲、神農”,至于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一般認為是指黃帝、颛顼、帝喾、堯、舜。
六合:指上、下和東西南北四方。
八荒:又稱八方,指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九州:說法較多,一般為《禹貢》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雍州。
左昭右穆:昭穆是我國古代的宗法制度,指宗廟、墓地或神主的輩次排列。古人在室内座次以東向為上,其次才是南向、北向和西向。故以始祖居中,東向;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朝南,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朝北,稱穆,故亦稱左昭右穆制。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ǐ ,豬)三牲全備為“太牢”。若隻有羊、豕,沒有牛,則稱為太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王族貴族按血緣關系分配國家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這種制度确立于夏朝,發展于商朝,完備于周朝。
卿士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後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後世遂以大夫為一般任官職之稱。
傅别:是西周的借貸契約稱為傅别,出處《周禮》“聽稱責以傅别”。
質劑:是指西周時期的買賣契約,這種契約寫在簡牍上。質,是買賣奴隸、牛馬所使用的較長的契券;劑,是買賣兵器、珍異之物所使用的較短的契券;“質”、“劑”由官府制作,并由“質人”專門管理。
春朝秋觐:“春見曰朝,秋見曰觐”,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觐。
家大舍小令外人:謙敬詞的概括,對别人稱比自己年齡大的家人時冠以“家”,如家父(家嚴)、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對别人稱比自己小的家人時則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稱别人家中的人,則冠以“令”,如令堂、令尊、令郎、令愛等。
殷序周庠:“序、庠”指古代的地方學校,後也泛稱學校。夏稱“校”,商稱“序”,周稱“庠”,都是民間辦學的性質。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大學,是國家的高等學府。
三教:指儒、釋、道三教。
初度:指生日之時.出自《離騷》"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襁褓:古代泛指1歲以下幼童,現在以此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古代指2~3歲的兒童。
垂髫(tiáo):古時兒童不束發,頭發下垂,因以“垂髫”指兒童。一般指三四歲至七歲(女)、八歲(男)的兒童。
總角:古代兒童将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一般指八歲(女)、九歲(男)至十四歲的少年。
黃口:泛指十歲以下兒童。
金钗:古人指女子十二歲的年齡。
豆蔻:古人指少女十三四歲,現代指少女的青春年華。
及笄:古人指少女十五歲。古代女子滿15歲結發,用笄貫之,也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結婚的年齡。
束發:古人用來指十五歲左右的男子。
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 後多指二十歲左右的男子。
剖符丹書不擔憂,察舉征辟被選薦。
氏明貴賤姓别婚,烏紗深衣科舉得。
《論語》《大學》加《孟子》,“四書”《中庸》要牢記。
《詩》《書》《禮》《易》帶《春秋》,儒家五經影響深。
找到《樂經》全六藝,禮樂射禦書數會。
童生院試考秀才,生員第一稱案首。
鄉試秋闱出舉人,舉人還數解元棒。
會試春闱考貢士,院鄉會殿層層考。
殿試皇帝來策問,殿試揭曉傳胪儀。
金榜題名入仕途,進士及第分三甲。
一甲三人稱鼎甲,狀元榜眼加探花。
二甲三甲各若幹,兩甲第一曰傳胪。
連中三元人不多,同榜進士皆同年。
脫褐易赭入班列,銀魚绯衣證身份。
吏部考功明陟镌,封賞除授拜官職。
升遷拔擢進加官,轉遷徙改出調職。
兼領行攝署假權,一官兩職人能幹。
左遷貶谪竄放降,罷黜奪免回桑梓。
闾閻什伍到裡甲,徭役丁稅輸朝廷。
北門南牙分曹治,北省南台設掾吏。
三省六部職責清,中書門下尚書省。
草拟诏旨中書令,中書舍人侍郎下。
審核诏書黃門監,黃門侍郎給事中。
诏命執行尚書令,左右仆射做副手。
吏部天官管文官,戶部地官收賦稅。
禮部春官看典章,祭祀科舉加外交。
兵部夏官選武官,軍饷錢糧戶部給。
刑部秋官掌法律,刑獄訴訟他決斷。
工部冬官興土木,屯田水利工程多。
單門雙戶建房屋,堂前室後東西閣。
序牖北向開窗戶,東阼西階連廂榭。
宗廟皇宮觀阙高,禍起蕭牆是内亂。
接遇賓客大鴻胪,将作大匠建宮廟。
手工制造大司空,司馬太尉主邦政。
租稅錢谷大司農,均輸鹽引創收支。
大理市卿平冤案,按察采訪糾善惡。
皇帝顧問大學士,記錄言行起居注。
谏官保氏文王創,規勸皇帝拾遺責。
禁宮守衛執金吾,翰林院裡庶吉士。
刺史别駕乘傳車,郡守俸祿二千石。
郡縣督郵做佐吏,太子洗馬侍東宮。
僚屬從事經略使,侍中侍郎樞密使。
注釋:
符:封建時代的帝王在建國之後,就會封賞有功的諸侯将士,将符節剖分為二,君臣各執一半,作為信守的約證。
察舉征辟:漢代的選拔官員制度。所謂察舉,就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管轄區内進行考察,發現統治階級需要的人才,以“孝廉”“茂才異等”“賢良方正”等名目,推薦給中央政府,經過一定的考核,任以相應的官職;所謂征辟,是由皇帝或地方長官直接進行征聘。
科舉(制度):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其萌發于南北朝時期,真正成型是在唐朝。明朝時期,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内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童生試:也叫“院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闱(闱,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被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闱。考試由禮部主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胪。
闾閻:原指古代裡巷内外的門,後泛指平民老百姓。
裡甲:明代社會基層組織。城市中的裡又稱坊,近城者則稱廂。每裡人戶為一百一十戶。
三省六部(制):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創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後一直到清末。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堂閣、牖(yǒu):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門、庭、堂、室。進了門是庭,庭後是堂,堂後是室。牖,指開在牆壁上的窗“,現泛指窗。
觀阙:一是指古代帝王宮門前的兩座樓台,二指宮殿,三指廟宇。
蕭牆:指古代宮室内作為屏障的矮牆。
宦海沉浮經曆過,乞身告老歸故裡。
解官緻仕乞骸骨,請老移疾是婉辭。
不祿而卒填溝壑,活受封賞死得贈。
人去有谥顯褒貶,不論官谥和私谥。
天子身殂山陵崩,皇後殡天諸侯薨 。
尊号廟号加谥号,東宮踐祚要改元。
肇始建元漢武帝,年号幹支來紀年。
甲乙丙丁戊己庚,天幹還有辛壬癸。
十二地支從子始,醜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後跟随,幹支紀年立春起
循環組合一甲子,度日如年最難熬。
朔朏望晦看月相,夜半雞鳴到平旦。
日出食時升隅中,日中日昳到晡時。
日入黃昏人定後,三更五鼓又一天。
日旬月期滿一年,元日新春換桃符。
上元燈節吃元宵,寒食清明思先人。
端午龍舟吊屈原,七夕乞巧望鵲橋。
中秋月圓多思念,重陽登高菊花酒。
春分社日祈豐收,除夕守歲又一年。
人生苦短悲遲暮,而立不惑倏忽間。
五十半百知天命,六十耳順稱花甲。
七十古稀懸車年,八十耄耋過傘壽。
百歲高壽是期頤,雙稀雙慶世難有。
殓窆攢宮葬死者,近親斬衰穿三年。
齊衰如期穿一年,大功九月小功五。
缌麻五服禮最輕,袒免奔喪五服外。
五聲八音十二律,黃鐘大呂演宮調。
傳統文化包羅廣,細細品讀巧記誦。
注釋:
踐祚:指即位,登基。
朔:天文學名詞,又稱新月。指每月農曆初一。
朏:新月開始生明,亦用為陰曆每月初三日的代稱。
夜半:古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于現在的兩小時。夜半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以地支稱其名為子時,與三更相對應,相當于前一日夜間11時正至次日淩晨1時正。
雞鳴: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醜時,與四更相對應。相當于淩晨1時正~3時正。
平旦: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寅時,相當于清晨3時正~5時正,即是我們古時講的五更。
日出: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卯時,相當于清晨5時正~7時正。
食時:即古人吃早飯的時間,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辰時,相當于上午的7時正~9時正。
隅中:指臨近中午的時候,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巳時,相當于每日的9時正~11時正。
日中:指日頭正當午,又稱中午,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午時,相當于每日的11時正~12時正。
日昳:太陽偏西為日跌。以地支命名為未時,相當于每日13時正~15時正。
晡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申時,相當于每日15 時正至17時正。
日入: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酉時,相當于每日17正~19時正。
黃昏: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将黑未黑,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戌時,相當于每日19時正~21時正。
人定:意為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亥時,相當于每日21時正~23時正。
窆(biǎn):本意是把死者的棺材放進墓穴。又引申為埋葬、墓穴等義。
袒免:古代喪禮,凡五服以外的遠親,無喪服之制,唯脫上衣,露左臂,脫冠紮發,用寬一寸布從頸下前部交于額上,又向後繞于髻,以示哀思。
【注】
古人稱謂非常講究:
1.稱字:幼時命名由父親長輩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
2.稱号:一般隻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如李白号青蓮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3.稱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号,如範仲淹稱文正,歐陽修稱文忠。
4.稱籍貫: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柳宗元又稱柳河東。
5.官名:以人的官名來命名,如杜甫稱杜工部。
6.稱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來命名。如柳宗元稱柳柳州。
7.郡望: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範圍内的名門大族。如韓愈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其實韓愈是河陽人,但韓姓在昌黎最發達,所以韓愈自稱“韓昌黎”,哈哈,有什麼意思啊?
古人說話很講究禮儀,有“表謙副詞”和“表敬副詞”:
表謙副詞是表示自己謙卑的副詞,有“辱、敢、竊、伏(伏惟)、猥、叨、忝、愚、謬”等。
表敬副詞是表示對對方尊敬的副詞,有“請、敬、謹、幸、惠、蒙、垂、恭、鈞”。
【說明】根據山西陳琳老師的歌訣修訂充實。
【注】
古人做官,大緻有以下途徑:
1.剖符丹書:帝王在建國之後,就會封賞功臣,将符節剖分為二,君臣各執一半,作為信守的約證,叫做“剖符”;還會賜給功臣世襲的享有免罪等特權的證件,叫做“丹書”。古代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仆之先,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持有“剖符丹書”的人,就是現在的“官某代”。
2.察舉征辟:這是漢代推舉官員的方法,類似于現在的“綜合招生”,地方官推薦,皇上征辟。
3.隋朝開始實施科舉制。
(1)科舉考試級别:童試—鄉試—會試—殿試。
(2)科舉考試排名升級: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探花—榜眼—狀元。
(3)童試:包括縣試、府試、院試,參加者叫童生,合格者為秀才。
(4)鄉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秋季舉行,故稱秋闱。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5)會試: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春季舉行,故稱春闱。考中者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6)殿試:皇上主持,對貢士考查排名,錄取者分為“三甲”。“一甲”相當于獲得“一等獎”,共三名,賜“進士及第”稱号,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幹名,相當于二等獎,賜“進士出身”稱号。“三甲”若幹名,也發獎狀,賜“同進士出身”稱号。
(7)連中三元:一個人取得鄉試第一,會試第一,殿試第一,身兼解元、會元、狀元,叫“連中三元”“三元及第”。這是絕對學霸,曆史上僅有21人。
圖:科舉制度一覽圖
【注】
1.绯衣銀魚:古代官員的穿戴。
2.镌陟:降職和升官。下面的“封賞除授拜升遷拔擢進”為升職,“轉遷徙改出”為調任,“兼領行攝署假”為兼職,“左遷貶谪竄放降罷黜奪免”為降職。
3.闾閻(lǘ yán):平民居住的地區,借指民間。什伍:古代戶籍編制,五家為伍,十戶為什,相聯相保。裡甲:明朝的基層組織形式。
【注】
1.中央官職設置:秦設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隋代演變并确立為三省六部制;明代最高政務機構為内閣,内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清代設立軍機處。
2.地方行政設置: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幾個路,元明設省。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以上官職,讀幾遍熟悉名字即可,古文翻譯時别把“刺史”譯作“刺殺曆史”,“知州”譯作“知道喝粥”。
【注】
1.乞身、告老、緻仕、請老、移疾乞骸骨均為辭官退休的委婉說法。
2.古代死也有不同說法,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注】
1.山東:古指崤山以東,今指太行山以東。
2.關東:秦漢時指函谷關以東,明清時指山海關以東。
3.江左:即江東,古代以東為左,以西為右。
【注】
1.古代計時:古代将一日劃分為十二時辰,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不必記憶,了解即可)
随着人們作息時間的變化,以上稱呼逐漸名不副實,遂改用十二地支來表示,每個地支相當于今天的兩小時,子時為現在的夜間十一點至次日一點,依此類推。
2.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圖:春夏秋冬與二十四節氣
(資料來自網絡,僅供學生學習使用,緻謝!若侵權,請聯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