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糖尿病友咨詢我,說去醫院,醫生除了問血糖情況外,還會問血脂、血壓,甚至還會問有沒有心髒病、動脈硬化的問題,讓自己做相關的檢查,但自己也沒有什麼不好的感覺,總被這麼“關心”很不舒服,問這是為什麼?
其實醫生如此關心糖友的心血管問題是有一定道理的。
為何糖尿病要注意心髒健康?
糖尿病患者最大的威脅是什麼,血糖過高嗎?還是低血糖?其實都不是。
過去統計發現,有高達52%的患者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疾病,比癌症14%與腎髒疾病11%還高出許多,過去研究也發現,糖尿病患者發生腦中風的風險與患心肌梗死的患者一樣高。因此,患糖尿病等同發生過一次心肌梗死的風險一說就是這麼來的。在我國,超過三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同時患有心血管疾病,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時時跟蹤,留意心血管的風險。
糖尿病不僅僅是血糖上升這麼簡單
糖尿病并不隻是血糖高一點這樣單純,由于血糖在全身血管内流動,因此當血糖控制不佳,小到眼睛的視網膜微血管、腎髒的腎小球血管,大到心髒血管、腦血管、周邊大動脈動脈硬化都有相關。隻要好好地把血糖控制好,就可以大大降低相關的并發症。由于血糖的上升,最大的原因來自于胰島素抵抗,也就是說身體無法利用你吃進來的糖分,導緻血中的血糖持續的上升,進一步引起後續的心血管與器官的傷害。
運動與減重可有效地改善胰島素抵抗的問題,讓糖分的代謝與運用得到改善。因此,不是不吃糖就不會得糖尿病,糖尿病也不是吃太多糖引起的。
先天的遺傳體質、後天飲食不正常、攝取過多的熱量、運動不足與肥胖等因素,都是導緻血糖上升的原因。
當長期血糖控制不佳,負責調控的胰髒胰島細胞将導緻不可逆的衰亡,由于許多血糖上升的患者,常常臨床上症狀都不明顯,導緻患者疏于留意與防範,演變到後來必續靠補充胰島素來調控血糖。
所以控制血糖需要趁早,要積極,早期介入,往往會有很好的效果,吃藥打針是手段,但控制飲食、運動、體重控制也必須要同步進行,不可以偏廢。
三高是糖尿病患者健康的殺手,不僅要留意,更要達标血糖的控制,除了降血糖外,也要注意降糖的平穩與安全,這個要看糖化血紅蛋白,也就是血糖的均值。
一般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目标定在<7.0%即可。但是對于狀況差,年紀超過65歲的患者,如果在治療過程中不好跟蹤檢查、飲食不正常的人,糖化血紅蛋白目标定在<8.5%便可以接受了。
在治療方面,這幾年,有許多糖尿病藥物發展出來,不僅有降糖的效果,甚至可以保護腎髒、心髒、降低體重的效果。因此,一定要配合醫生好好治療,切莫聽信許多網絡上的錯誤信息,擅自停藥。
除了血糖外,另外兩高也跟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相關,那就是血壓與血脂肪的控制。
以血壓為例,在家中測量的血壓數值,尤其是起床與睡覺前測量,比來醫院才進行血壓測量,可以更精确評估風險與控制平穩。血壓的控制不僅僅是數值的降低,也帶來心血管與腎髒的保護,如同血糖一樣,适度減重、少鹽多運動都是控制血壓重要的步驟。
測量血壓時,需要好好休息10分鐘,在平靜的心情下測量,才可以獲得正确的數值。家中血壓的目标期望能控制在收縮壓135毫米汞柱,舒張壓則在85毫米汞柱以下。
最後一高就是大家熟悉的血脂肪(即膽固醇及甘油三酯),膽固醇又包括為低密度膽固醇(LDL-C)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壞的膽固醇,過去醫學研究發現,低密度膽固醇與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呈明顯的相關。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風險的人的目标值有所不同。糖尿病患的标準需要降到2.63mmol/L以下,如果罹患糖尿病的心肌梗塞患者,甚至建議降到1.45mmol/L以下,可達到最佳的心血管疾病預防,很多患者期望以飲食與運動來控制,如果仍不達标,藥物的介入仍是必要的手段,切莫因噎廢食。
糖尿病并非絕症,除了改變自己的生活飲食習慣、規律運動與減重外,配合适當的藥物介入治療與定期跟蹤,把三高控制好,即便患糖尿病也可以活得很健康。
了解糖化血紅蛋白,教您如何正确測血糖談完有關血糖跟心血管疾病和三高的相關性,我們回到血糖的控制,其實對于血糖控制的關鍵就是了解血糖情況,隻有了解,才能定好控制的方案。不過,很多糖友對于血糖的監測往往不得法,導緻自己看似在進行血糖控制,但實際上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那麼該如何正确監測呢?我們得從糖化血紅蛋白說起。
前面我們說了,血糖的均值是糖化血紅蛋白,目前國内也越來越重視這個指标,因為研究發現每降低1%糖化血紅蛋白,能降低35%并發症發生的風險。
降低糖化血紅蛋白的方法有四大項,分别是:飲食、運動、藥物及監測,國外的相關研究發現,在專業醫生的降糖協助下,前述方式分别可降低1-2%、0.66%、0.7-1%、0.3%,也就是飲食控制最重要,其次是藥物和運動,但日常監控也不可少。
糖化血紅蛋白是代表三個月的血糖平均數值,這就跟我們上學時的期中、期末考試一樣,雖然是一段時間的總結,但跟日常控制有較大關系;而日常不同時段的血糖數值,就像每天、每科的日常成績,日常血糖跟監測時段有關:
1、晨起:起床後馬上測;反映未進食8-10小時,或藥物控糖的效果。
2、餐前:距離前次進食4小時;反映未進食4小時或藥物及前一餐影響。
3、餐後:開始用餐後2小時;反映該餐食物或及藥物的影響。
4、睡前:預防半夜或晨起血糖過高或過低。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每天測血糖在7-8次左右,如果血糖一直比較平穩的糖友,可以隔天測每餐的餐前餐後,甚至如果糖化血紅蛋白不高,空腹和餐後也比較平穩達标,可以隔兩天或三天監測,這跟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需要跟醫生來溝通。
監測血糖,主要是配合控糖方式,讓糖友們有效地達到控糖目标。
如何配合自我控糖方式執行監測?如果您是未服降糖藥的糖友,建議先從同一餐的餐前餐後配對血糖開始監測,了解各餐對于血糖的影響,由餐間差異性最大或是血糖數值最高的那餐着手,改善最明顯。
服用控糖藥的糖友,可以配合用藥當餐來執行餐前餐後的配對血糖。
使用胰島素注射的病友,除了配對血糖外建議再增加空腹的血糖監測,才能更精準掌握治療後的血糖變化。
對于成人血糖,建議是餐前3.9-7mmol/L,餐後低于10mmol/L,65歲以上的人餐前與成人相同,血糖異常的老人,如果沒有不适和嚴重并發症,餐前目标可以适當寬松一些,大約在5-8.3mmol/L之間,如果是需要日常有人照顧的老人,血糖可以再放寬一些,則維持在5.55-10mmol/L即可,65歲以上老年人餐後并沒有嚴格的建議數值,隻要能夠避免高低血糖狀況的發生就可以。如果,老人突然出現心悸、頭暈等不适症狀,當時身體狀況允許應立即監測血糖。
#家庭健康守護官# @頭條辟謠 @頭條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