竈神又稱竈君、竈王爺、竈公竈母、竈王菩薩、東廚司命等,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到晉以後又被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古代傳說中的竈神主要有三個:一是炎帝,二是祝融,三是黃帝。竈神的出現在人類發明火食以後,正是因為對火敬畏,引申出對“竈”的崇拜,在周朝時就出現“七祀”,其中“竈”就占其一,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對竈神都非常敬重,可見此時崇拜竈神已經成為諸多拜神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内容了。秦漢以後,人們對竈神的崇拜有增無減,民間甚至在“晦日” (臘月30日)或小年(臘月23B)時要用飯肉魚酒等敬竈神,希望竈神酒醉飯飽後不會在天上講人間的環話。緻看以後,竈神有了姓名。據隋朝杜台卿《玉燭寶典》引《竈書)稱, “杜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唐朝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竈神名神,字子郭、衣黃衣,披發,從竈中出。”除此,民間還有衆多竈神的姓名,至于竈神的形象,民間更是說法不一,最初為女神,或是老歸,或是仙女. 後來漸漸演變成兩人,為一對老夫婦并坐,即竈君和竈君夫人。
敬神禮儀也頗有意思,在祭竈君時,擺齊供品,焚香祭拜,民間多用麥芽糖、膠糖等甜食供奉, 目的是粘住竈神的嘴巴,讓他不能開口說壞話;也有用酒糟供奉的,意思是要讓竈神喝醉,頭腦不清,少打人間的小報告。在敬酒時,要講究敬三次,第一次要向竈君誠心禱告,之後再敬第二次、第三次,然後将舊竈君像撕下焚燒,這代表送竈君上天,同時還要燒一個用紙糊的馬,作為竈神上天的坐騎,此外,還要燒一些幹食和幹草,作為竈神和馬長途中的幹糧。一些虔誠的老人家還要念“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平安”之類的話。到此,送神儀式就經束了。至于接神,就更為重要了,家家戶戶在正月初四時都要把家裡的竈神“接”回來,接竈神的儀式就相對簡單了,隻要在竈台上重新貼一張新的神像即可。
接完了神,一家人就安心地認為,新的一年裡竈君會保佑全家有飯吃。據說如果誰家不敬竈神,一家人都會挨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