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連讀書七年,非常喜歡大海,後來在飲食上,對海鮮也是情有獨鐘,不僅因為其味道鮮美,這裡還有着大學時代學生生活的美好記憶。
我們學校離海邊很近,學校的海上浴場“南海頭”,離宿舍不到2公裡。除了遊泳,我們還經常“嘗鮮”。
有的星期天,市内同學從家裡帶來炊具,我們則用暖瓶裝上淡水,去海邊野餐。撿到的小蝦蟹、海蛎子、海帶,往鍋裡一煮,那味道真是好極了。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海邊永遠不會餓死,大海就是無私的施主。
海鮮中有一個“奇葩”,那就是“蝦爬子”,它樣子古怪,可味道最為鮮美。
蝦爬子,南方又叫濑尿蝦、皮皮蝦;它的學名本來是蝦蛄,因為長得像蝦,又能爬行,故有了“蝦爬子”這個土名。
蝦爬子雖然好吃,但不少人對其望而卻步,因為它渾身都是“盔甲”和尖棱刺兒,稍不小心就會劃破手或嘴。
這裡介紹一下我的經驗。
扒蝦爬子最省事的方法,用剪刀将尾巴及兩側相連的地方剪去,上下殼一掀就剝開了。據說北戴河一帶的人,是用剪刀和擀面杖。不過,在飯店裡,誰能随身帶剪刀啊?再說,這種吃法也少了樂趣,人們吃東西,有時是為了填飽肚子,有時還要享受過程。
我的這種手剝蝦爬子方法最為實用。
将蝦爬子翻過來,先将其肚子上的絨毛一點點拔掉,然後将頭部掐去,接下來把背部的硬殼由上邊開始,一節一節依次掰掉,全部去光後,再将蝦肉由上邊開始慢慢地掀起,使其與腹部的薄皮分離,最後小心地從尾巴中拔出(注意:尾部與蝦身連接的硬節一定要撬開),那麼完整的蝦肉就搞定啦。
頭部下邊有“王”字的就是母的,但有時不明顯
蝦爬子,母的有籽好吃,但怎麼鑒别公母呢?
可能你聽别人說過,把蝦爬子翻過來,頭部下邊有“王”字的就是母的。實際上,這個“王”字往往并不那麼明顯。最準确的鑒别方法是:翻過來,三對爬行足,最下邊的那對,根部若長有象須子的僞足的就是公的,沒有的就是母。
蝦爬子是5月份産卵,因此,4月份最為肥美。過了四五月份,下一個吃蝦爬子的季節就要在9月以後了。
蝦爬子蒸着吃的效果比煮的好,蒸的時間要恰好控制在5分鐘,蒸老了,其肉就散了。喜歡生猛口的,那就會得意鹵蝦爬子。香辣蟹飯店做的香辣蝦爬子非常好吃,不亞于香辣蟹,但比香辣蟹便宜多啦。
談起蝦爬子,不禁想起一件趣事。
前些年,我有位黃金搭檔 -- 吳老師,我們倆共同擔任過幾套教育叢書的總主編。吳老師是沈陽某重點高中的著名物理老師,課講得非常棒,教育理念更是非常先進。雖然他比我年長許多,但卻親密無間、無話不說。
吳老師個子高大,戴寬邊眼鏡,由于個高,坐下來的時候,腰就略弓。一次,我們倆在大連吃飯時,為一個問題争執不下。我忽然瞧了瞧桌上的蝦爬子,再看看他,竟然冒出了一句新編的俏皮話:你這是“蝦爬子戴眼鏡,硬裝那海洋學教授”!吳老師先是一怔,看看自己,接下來兩人同時哈哈大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