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是中國曆史上最後5代 封建王朝 遼的 陪都 及金、元、明、清的 都城 ,其設計規劃體現了中國古代 城市規劃 的最高成就,被稱為" 地球 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工程"。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為1264年營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設計時曾參照《周禮·考工記》中"九經九緯"、"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記載,規模宏偉,規劃嚴整,設施完善。 老北京城以城牆劃分,大體可分為四層,即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所謂“四九城”是指皇城的四門和内城的九門。皇城四門分别是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而内城的九門分别是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
宣武門
北京城自明代後形成“裡九外七皇城四”的建設格局。“裡九外七皇城四”是指北京内城有九座城門,外城有七座城門,皇城有四座城門。内、外、皇城統一劃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行政區。清代統治者推行民族歧視政策,将漢民全部驅至外城居住,騰出内城住八旗軍隊及所攜家眷(直至中後期,方有高級漢官被特賞内城居住,如 劉墉 劉羅鍋 的父親 劉統勳 )。這樣,一個北京城被人為地劃分成兩部分,内城成為軍事駐防地兼家屬區,外城則是單純的居民區。内城、外城泾渭分明,旗人、民人界限森嚴。當時的八旗很為自身的特權地位自豪,稱自己的所居地為“四九城”,來标明自己是拱衛紫禁城的高于他人的特殊群體,以區别居住在外城的民人。
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關于北京的城牆存留發生過一場論戰,結果是廢城派占據了上風,北京的城牆從此灰飛煙滅,否則我們今天就不會見不到北京的城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