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文正在制作魯班凳
蘋果模樣的魯班鎖
縮小版的世博中國館
王德文與中國館模型
王德文與小孫子在一起
距今2600年前,傳說魯班發明了一種物件,打開是個小闆凳,合攏後可以在睡覺時作為枕頭。這種凳子便于攜帶,方便生活,被稱為魯班凳。可是,魯班凳的制作方法複雜又少有精細圖紙記錄,加之年代久遠,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逐漸退場。而不久前,在一段征服國内外千萬網友的視頻中,一位61歲的中國大爺詳細地還原了魯班凳的制作過程,他不用一顆釘子和一滴膠水,将木頭打造成了可以變換造型的魯班凳。
“這老爺子是魯班再世吧!”
網友們看過老爺子制作魯班凳的視頻之後感歎不已。視頻在國内某網絡平台上快速傳播開來,擁有着500多萬點贊,200萬人圍觀,引起網友熱議。老爺子的視頻不僅國内網友廣泛關注,在國外YouTube視頻網站上,“功食道”的單個視頻播放量就超過了1000萬,國外網友連連驚歎,“這又是什麼中國功夫?”甚至有外國網友懷疑他是不是偷偷利用了CAD建模技術,才打造出了這般奇妙的作品。
不僅是制作魯班凳,他還給小孫子造出了各式各樣的玩具,像是用竹木造出的小木馬、在小溪裡穿流的烏篷船、一根細繩連接幾段木料變出“引體向上”的木偶人……老爺子每次都用木頭帶給網友們意想不到的結果,刷新着許多網友對于中國傳統工藝的認知。因此,網友親切地稱他為“阿木爺爺”。
一身藍布衫,一頂舊草帽,在田野間做着木工活兒的“阿木爺爺”在視頻中很少講話,始終保留着一層神秘感。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名——王德文,也不知道他來自山東聊城,現居廣西梧州。他以中國傳統的榫卯結構,打造出一個個鬼斧神工的作品,這些令人拍案叫絕的物件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老爺子功底不是一般人能及”
一塊整木,經過阿木爺爺鋸、刨光、磨、鑽、鑿、摳、上漆、打蠟等多道工序,變成了一個巧奪天工的魯班凳。更加神奇的是,凳子沒有用任何金屬構件,雖然看似松散,但每處結構卻又緊緊相連,自由轉化亦能穩固使用。
如今,能熟練掌握這項曆經兩千多年技藝的工匠已是寥寥無幾。甚至有内行木匠評論道:“要我去做這活兒還真做不了,老爺子功底不是一般人能及。”
紮實的木匠基本功是老爺子少時練就的。9歲那年,王德文失去了父親,母親又體弱多病,家庭的重擔落在了他的肩上,他不得不學習一項技能去維持生計。于是,13歲的王德文辍學,轉而跟着村裡的木匠學習技術,3年之中,沒有一分工錢,隻能離開。但他仍舊不放過學習的機會,村裡隻要一有木工師傅去做活,他便跟上前在旁觀看,“偷師學藝”,再找一些廢木料來練手。
如此堅定地想要學習木工,是因為當時發生的兩件事情深深影響了他。
“那時候,家裡的鍋蓋漏氣,總是蒸不熟地瓜,我親戚也是一位木工,就趕來給我們家重新做了一個木鍋蓋。我站在旁邊一直看着,這件事總是在我心裡記着,讓我有了想要學習木工的想法。”王德文回憶道。此外,在跟着木匠學習的3年期間,他有一次不小心将别人的織布用的小闆凳摔成了兩半兒,卻無錢償還,遂回到自己家中又重新對比做了一把小闆凳還給人家。
他從那時在心底認定,木工可以養家糊口,可以解決問題,木工這項技術要活到老,學到老。之後,王德文就一直在山東聊城做木匠,從小闆凳到大家具無所不會,高超的技術也為他迎來了不少生意。
而王德文第一次見到魯班凳距今已有42年,當時的他隻有19歲。
1977年,王德文在一戶人家做木匠活,看到屋裡擺放着一個似枕頭般的木塊,展開之後可以變成一個小木凳。好奇的他便詢問旁人,才得知這就是傳說中的魯班凳,俗稱“瞎掰凳”。回家之後,他自己開始研究“瞎掰凳”的制作方法,“我當時回到家裡,天天琢磨,不然睡不着覺。”紮實的工匠基本功讓王德文輕松地造出了一把相同的木凳。不過,随着時間的流逝,他也漸漸将魯班凳抛之腦後,繼續做着木工活維持生活。
40年光陰流轉,2017年,王德文偶然看到一段關于制作魯班凳的視頻, “那段視頻的制作過程實在太籠統,很多細節都沒有拍攝,邊看視頻邊學制作的人肯定不明白。” 王德文對視頻不大滿意,于是,他心中萌發了想要拍攝制作魯班凳完整教程的想法。
“隻要肯思考、細心做,一定可以做好”
也是在2017年,王德文有了小孫子,他和妻子一同從山東聊城搬往廣西梧州,與兒子一起居住。
那時,恰逢專職做網絡視頻的兒子阿成遇到了最大的職業瓶頸——他在網絡上自創的“功食道”美食視頻欄目面臨着創作思維枯竭的局面,極有可能無法更新下去。王德文聽聞後,将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兒子。父子二人一拍即合,魯班凳的視頻制作提上了拍攝日程。
為了一次性制作成功,老爺子先在家裡用紙盒做了一個魯班凳的模型,熟練的操作讓他有了信心,唯一面對的問題是木材的挑選,如果木頭本身不行,一切的技術都是白費。“我最後選了一塊非洲紅木,堅固耐用,不容易折斷、彎曲。木頭是關鍵,不然木頭一鋸就斷,絕對做不了魯班凳。”老爺子介紹道。
在準備的過程中,每一道工序、每一個部件都馬虎不得。一切都回到了他最初學習木工技術的時候,連鑽孔的工具,都要求是最傳統的手拉鑽,甚至他還要親自制作一些市面上買不到的工具。王德文就曾手工磨出一個鋸片,而鋸片其中最細的部分,隻有0.3毫米。萬事俱備,再選上一個好天氣,就在田地裡的小木屋外開始了拍攝。
“沙——沙——”鋸木的聲音充斥在耳邊,王德文在紅木上畫完線條,将其綁在樹上,一鋸下去,一塊木頭的兩個面相互吻合,再一鑿下去,既是卯又是榫。“我爸特地交代我一定要拍得仔細,特别是尺寸究竟是多少,如何鋸、鑽、鑿等細節讓網友們看清楚,讓人一看就學會做。”阿成說道。
在王德文的心中,木工活一點兒也不難,包括制作魯班凳。就像他當初自己琢磨出魯班凳的制作方法一樣,他認為隻要肯去思考,沒有什麼難題。老爺子也并不是無所不會,他在面臨制作困難時,也會上網搜索方法,再去實踐。“木匠活,看得見,摸得着,隻要肯思考、細心做,一定可以做好,這是木匠的關鍵。”
在網上,有許多年輕人發私信請教老爺子技術問題,而現實生活中,還真有人通過老爺子的視頻,開始學習制作魯班凳。在他們居住的村裡,就有這樣的一位“觀衆”登門拜訪。
“他拿着自己做的魯班凳來我家,讓我看看怎麼樣。”這樣一位忠實粉絲讓王德文感到異常欣慰。“第一次做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可以再做兩次試試看,做到第三次肯定能更成功了。”王德文鼓勵他,并給出了修改意見。
年輕時做活兒的時候,老爺子也受到過大大小小的傷,甚至曾被機器切到手指。對想要嘗試木工活兒的觀衆,他特意囑咐:“木工做活受傷是常事,不要在意。生活就是先苦後甜,有時候遇到困難,咬一咬牙也就過去了。”
榫卯結合新元素,一年之中制作了70餘件木工手作
14個榫卯組件的魯班鎖巧妙組合成一顆蘋果、幾塊邊角料與玻璃紙組合成為一盞六角宮燈、一段新竹做成扇形再加上布條就是風車形驅鳥器……“神作”輪番上陣,為國内外網友獻上了令人驚豔不已的中國傳統手藝。
“我一開始不太理解網友們為什麼都喜歡看我做活兒,但是後來越來越多人看,我就繼續做了下來。”阿木爺爺沒有止步于魯班凳,他和阿成開啟了“長期合作”。
“實際上,突然引起關注是我們意料之外的事情,我們的粉絲體量還不足以引起這樣的讨論規模,主要是因為中國傳統技藝和文化魅力,我們以後要堅持做這方面的内容。”阿成解釋道。
從魯班凳出發,一期期展示了不同的木工技術,他們将傳統技藝打造成了“魯班系列視頻”。喜歡琢磨的王德文将榫卯結合新元素,一年之中制作了70餘件木工手作,盡展榫卯工藝之美。
這其中,不得不提及王德文制作的世博會中國館小模型,它将榫卯結構發揮到了極緻。42根榫卯棱、27道鎖、4個榫卯柱、1個榫卯基……每個小零件疊疊相扣,一個中國館模型便出現在眼前。榫卯結構考驗的是木匠的精準度,如果任何一個小零件差了一厘一毫的精準,整個作品就會功虧一篑。王德文用了整整5天,靜靜地研究構造,量刻度,造卯件,但從來沒有過厭煩的感覺。
在一年的制作過程中,也出現過失敗的案例。在一次紙巾盒制作的拍攝過程中,因為出現了設計上的不準确,導緻榫卯結構在切割的方式上有偏差,最終成品王德文不滿意,他要求兒子重新拍攝。第二次再拍攝時,王德文認為達到了自己的要求,才将視頻發布在網絡上。
傳統木工技藝現在要為小孫子“服務”
在一段又一段的視頻拍攝過程中,小孫子也慢慢長大了。王德文曾為家庭生計而學的手藝,開始轉向解決孫輩的需求——玩具。
于是,剛滿一歲的小孫子成了王德文的重點“客戶”,“我給小孫子做了一隻小木船,我們一起把船放在小溪裡,他特别開心,一直站在水裡都不想上岸了。”王德文談到自己的第三代,語調都變得喜悅了。
不僅僅是一隻木雕小船,王德文還為孫子做了竹蜻蜓、簡易學步車、手搖泡泡機,甚至還有木質版“小豬佩奇”……還未曾學會說話的孩童,和少言寡語的爺爺,通過一件件手工木質玩具相互傳遞着爺孫之間的溫暖和情感。
撥浪鼓,是老爺子為孫子制作的第一個玩具。視頻中,阿木爺爺帶着小孫子出門,看到隔壁小孩在玩撥浪鼓,并向小孫子炫耀。老爺子立刻找來一根竹子,花上十幾分鐘,将竹子削剪、打磨、用小零件安裝之後,一隻撥浪鼓送到了孫子的手中。
火遍全網的木質闆“小豬佩奇”的制作也讓網友倍感親切。小孫子向爺爺讨要玩具的簡單劇情将大家引入到制作“佩奇”的情景之中:一塊薄木闆,用圓規畫上幾個圓圈,鋸出不同大小的圓木在紗布上來回搓磨,再将它們拼湊在一起,“佩奇”的面孔逐漸形成;兩條弧形的腿安裝之後,沒有電池和釘子,“小豬佩奇”仍舊神奇地行走在一個斜着的木闆之上,站在一旁觀看的小孫子不亦樂乎。
行走的“小豬佩奇”隻是其一,還有行走的木機器人、跳躍的木袋鼠、會打架的竹節人……這些木質玩具在阿木爺爺的手中活了過來。
除了照看孫子和拍攝以外,王德文在閑暇時間仍舊沒有停下他木工的手,他總是會找同村的山東老鄉要一些廢棄的邊角料木材進行回收利用,為家裡和鄰居做些可以用得到的木質小物件兒,“前兩天剛給鄰居做了一個小闆凳,小闆凳也要講究四平八穩,闆凳的角度很重要。”
“我不是大師,隻是一個普通老木匠”
魯班凳的視頻經曆了一年的時間才引起廣泛關注。從第一個魯班凳視頻到近期千萬網友關注的魯班凳視頻,王德文已經積累了七代魯班凳。第七代魯班凳的視頻累計點擊量超過了1100萬,阿成和我們分享了視頻制作背後的故事。
“因為我了解父親常年的木工操作,我熟悉他的流程和需要,所以拍攝和剪輯都是我,也隻能是我。”集導演、攝影、後期剪輯于一身的阿成說道。
在這一年不斷地更新視頻的過程中,視頻的後期制作也在快速地改進。在他的系列視頻中,可以看到廣西的山水風光或是活動着的動物,而切割木頭等操作的嘈雜聲作為背景音卻不絕于耳,“木工做活的時候有着大量重複的操作,同一種動作中很容易讓觀衆有疲勞感,我必須将鏡頭切換到自然風光,讓觀衆的視覺豐富起來。但同時保留着父親在制作的背景聲音,每一個鏡頭的上下連接要讓觀衆具有收獲感。”
不僅如此,阿成認為,雖然是“制作教程”類的短視頻,但是一定要将教程變得有趣,才會有觀衆繼續看下去。簡簡單單的劇情是視頻中點睛之筆,這與父親提出的精準和完美的要求相結合,一份木工制作的良心教程便呈現在網上,這讓稍有基礎的人,在觀看之後就可以嘗試動手制作。
視頻的廣泛傳播讓王德文和阿成肯定了自己的努力。他和兒子都清楚,傳統木匠技術已不同往日,它在當下已很難成為維持生計的工作,因此,兒子阿成沒有子承父業也得到了王德文的理解。他從不強求年輕人一定要學習這門手藝,能夠得到現在的關注已屬不易,但老爺子内心仍舊希望木工手藝能夠傳承下去,“我越來越老了,就算我的技術再好,如果不拿出來給别人,那就等于零。”
阿成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将這份手藝保留下來,“如果有一天,真的需要有人去傳承我父親的手藝,我會站出來将它延續,隻不過現在我會用自己擅長的視頻制作将這份技術分享給其他的人。”
王德文似乎同意兒子的看法,他現在沒有收徒的打算,“我不是大師,隻是一個普通老木匠,讓人們在視頻中學會制作就足夠了,我們錄視頻就是幫助我傳承技術。”
文/本報記者 韓世容
供圖/王德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