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們單位新來了一個同事阿珠,為了表示熱情,幾個同事一起請阿珠吃晚飯。吃飯的時候,我發現阿珠總是低頭看手機,否則她就感覺渾身不自在。晚飯後,我打開阿珠的朋友圈看了一下,她每天都要發五條朋友圈以上,大部分的朋友圈内容,都是平時的生活瑣事,到了夜裡八九點鐘,她一定還會發一條朋友圈,還會寫一寫簡短的詩句。她寫的詩句,多半是描寫當時的心情,看了之後,感覺有一點點憂傷。
阿珠今年三十二歲了,有過一段婚姻,但不到一年時間,就離婚了。前夫并不愛她,結婚後,一轉身就愛上了另外一個女人,毫不猶豫就離開了。阿珠有三兄妹,她是最小的,父母都七十多歲了,根本沒有精力關心阿珠的人生發展。
阿珠的憂傷,和人生經曆有關。我在想,每天夜裡,阿珠一個人面對空空蕩蕩的屋子和安靜的夜空,她真的需要一個陪伴她的人,有人陪她聊天,都是一種幸福。阿珠孤單的時候,也不想去打擾誰,她隻是一個人抱着手機,慢慢看,然後發朋友圈,希望借助朋友圈來得到更多的點贊和留言,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熱鬧一點點。
郭敬明說:“一群羊在草地上吃草,一輛車開來,隻有一隻羊沒去看車,靜靜地吃草,這隻羊顯得特别孤獨。”
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因為城市不夠熱鬧,而是因為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沒有一個人關注自己,自己也沒有值得關注的人。就像一隻孤獨的羊,身在群體之中,但是沒有朋友,心靈沒有可以寄托的地方。
朋友圈是虛虛實實的,但朋友圈裡還有一點點“熱鬧”。認識你的人,不認識你的人,隻要大家成為了微信好友,就可能為你點贊。當你打開朋友圈,看到自己發送的内容,有幾十個點贊,忽然發現自己還有“存在感”,不是一個人的孤軍奮鬥。
有些人,天天發朋友圈,并不是炫耀自己,而是發出了“孤獨的心情”,在驅趕内心的孤獨。内心的痛苦和酸楚,不知道和誰去說,就是面對自己的親人,也不知道如何去交流,就随手發幾條朋友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在發洩“情緒”。
朋友李華說:“當我很煩惱的時候,就發一發朋友圈,比和身邊的人傾訴更好一些。”這些年,李華混得不錯,在縣城的步行街買了兩間門面,專門賣兒童服裝。錢賺了不少,但是他的妻子并不理解他,還常常和他吵架。
李華的妻子是一個很顧娘家的人,每年都要拿五六萬塊錢給弟弟,還要管着父母的養老問題。作為女兒,關愛自己的親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不顧自己家的生活,願意掏空自己的小家庭,去對娘家人好,就不可思議了。
有一次,李華的店裡擠壓了一批貨,但是有顧客需要一百多套兒童運動裝。于是李華拿出家裡的銀行卡,想要打錢給批發商,但是他把卡一刷,發現裡面都沒有錢了。李華問妻子:“卡裡的十萬塊錢,到哪裡去了?”妻子說:“前幾天,我的弟弟在鎮裡開了南雜店,我就把錢借給他了。”李華氣不打一處來:“借錢給弟弟,他什麼時候還過錢?你這是瘋掉了嗎?”這次,夫妻兩個人鬧得很兇,一段時間都沒有說話。
事實上,很多人都像李華一樣,心中有太多的苦,都是因為身邊人不懂自己,還反過來傷害自己。網上說:“人與人走得太近,是一場災難。”不想和身邊的人交流,那麼朋友圈就成為了感情寄托的地方。
回避了現實社會,在朋友圈裡找到“一點點溫暖”,這樣的人,應該不在少數。朋友圈裡,可以發一發牢騷,萬一說錯了,就把内容删除。那些不喜歡的人,還可以屏蔽,成為陌生人。
天天發朋友圈的人,也許是因為孤獨。一個人孤獨的時候,才會更在乎朋友圈,真正活得好的人,往往不在乎朋友圈,甚至很久都沒有發朋友圈了。
在乎朋友圈的人,可以讓自己忙碌起來。一大早起床,看看别人發了什麼,馬上去留言、點贊,然後自己也發朋友圈。隔一會,看看自己發的朋友圈,有多少人點贊,是不是得到了大家的喜歡。越多的人為自己點贊,越能夠滿足自己的“小小的虛榮心”。
真正活得好的人,往往很忙碌,或者做了一個不合群的人。習慣了獨來獨往,也就不在乎朋友圈裡有什麼内容了,也不會去想要不要點贊的事情了。比方說,天天加班到夜裡十一二點,回到家就恨不得馬上睡覺,哪有心思看朋友圈的“事情”。
有人說:“你在刷朋友圈,朋友圈在刷你。”你刷來刷去,時間悄悄溜走了,内心的孤獨還是孤獨,甚至你會越來越孤獨。畢竟,生命中的溫暖,是需要陪伴,而不是“隔空點贊”。
發朋友圈是一種生活方式,不發朋友圈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隻有孤獨的人,才會更加在乎朋友,希望通過朋友圈,消磨時間,消除孤獨感。
發不發朋友圈是一個人的自由,并不需要任何人來指使你。隻是你的朋友圈,折射了你的心靈世界,你的心是孤獨的,還是冷漠的,還是繁華的,都會體現出來。
往後餘生,願你不再孤獨,活得快樂。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