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行走于人世間,用文字書寫塵世的故事
1
壹
1
父母生前,子女盡心奉養是孝嗎?
是。
父母生前盡心奉養,死後子女沒有花幾千甚至上萬的錢買一個骨灰盒,不孝嗎?
殡葬行業裡,某些“賺死人錢”的商人,認為這是大不孝。
前段時間,一位89歲的北大教授,仙逝歸天。
教授的兒子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博士,在殡儀館内将父親的遺體火化後,他開始為父親挑選骨灰盒,當看到上面的價格時,他怔住了。
殡儀館的工作人員為他介紹:“骨灰盒一共有高中低三個檔次,最低檔次7000元。”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骨灰盒是木頭材質,成本根本要不了多少。
他問工作人員也沒有更便宜的。
工作人員不耐煩的說:“這已經是最便宜的了,都沒有跟你說幾萬塊錢的,你不會連個好一點的骨灰盒都舍不得給父親買吧?”
赤裸裸的嘲諷,用親情綁架顧客。
他沒有理會工作人員,而是轉身從後備箱拿出來一個黑色塑料袋,把父親的骨灰裝了進去,然後離開了。
父親的骨灰不能裝在根本不止這個價的盒子裡,會有更合适的地方。
這一驚人的舉動,引來殡儀館司儀的一頓臭罵:“虧你還是北大教授的兒子,你學的文化都跑到哪裡去了?你這是不孝啊!”
甚至還把這一視頻發到網上,并配文案:“教授走的凄涼,兒子不孝順,竟然用塑料袋裝父親的骨灰。”
網友們的反應卻不像他預想的一樣,不僅沒有批判教授的兒子,反而理解他的行為。
“孝順不是買一個貴的骨灰盒,而是活着的時候好好孝順。”
“父母生前的時候,你對他不好,死後就算是用古董罐子裝骨灰,又有什麼意義呢?”
僅僅因為這一行為就指責人家大不孝,甚至公布到網上,像極了一個跳梁小醜,實在是敗壞人品。
1
貳
1
孝與不孝不是由一個一無所知的外人來定義的。
教授的兒子在他臨終前,為了能多陪陪他,減少自己的工作時間,陪着教授做他想做的事,盡一個兒子應盡的的義務,讓父親安甯平靜的走,這才是孝。
孝子床前一杯水,勝過墳前萬噸灰。
父母生前不盡心奉養,不去承擔做子女的義務,死後就算花幾萬塊錢買一個骨灰盒,甚至花更多的錢辦一個風光的葬禮,又有什麼意義呢?
為了立孝子人設嗎?标榜自己多有錢,對父母多盡心?
這種為了面子利用喪葬作秀的人才令人不齒。
我看過那些在父母生前不聞不問,父母死後,披麻戴孝,呼天搶地,大辦葬禮的人。
他們心安理得的自诩“孝子”,對自己曾經的所作所為毫無半分愧疚。
如果葬禮成為了這些人立孝的工具,那就喪失它原有的意義。
況且,父母看中的也并不是這些虛于表面的東西,受優良傳統文化的影響,有些父母認為一切從簡就好。
他們真正在意的,是子女的态度。
為父母花的時間,對待父母的心意,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而這些是最質樸、最純粹的孝意。
1
叁
1
看過這樣一則視頻,一位58歲的男子,站在白發蒼蒼的老母親面前,一遍又一遍跳着自編的舞蹈。
他四肢不協調,笨拙僵硬的動作,在一般人看來,十分滑稽。
但是,他那坐在床頭88歲的老母親,卻看得入神,臉上洋溢着幸福。
面對記者采訪時,他說:“母親高興,我心裡就高興;母親平穩,我心裡就平穩,母親在世是非常重要的。”
隻要母親還在,還能哄母親開心,一切都是有意義的。
前兩天,一條新聞登上熱搜:老人術後暈車,兒女接力用闆車7小時拉回家。
一路上,一個孩子拉累了,就換下一個,同事還安排一個人在身邊照顧,走一程就告訴老人到哪了,渴了給老人遞水,有太陽的時候,給老人撐傘。
就這樣,他們在一棒又一棒的接力中,用愛走完了7小時的路程,完美诠釋了什麼是孝。
父母還在世的時候,多一些陪伴,在他們百年之後,才會少一些遺憾。
“久病床前無孝子”的言論是留給孝子批駁的。
1
肆
1
《偷影子的人》裡有這樣一段話:“我喜歡圍繞着媽媽嘴角與眼周的細紋,我知道她很讨厭它們,但這些細紋卻讓我感到心安,我從她的臉上讀到我們相依為命的痕迹。”
我們阻擋不了時間,也無法改變生命必将走向終點的事實,我們能做的就是陪伴父母享受餘下歲月的風光。
生活是自己的,不是過給别人看的。
再隆重的葬禮,也比不上父母生前,你親手遞給他的一杯溫水。
那些葬禮上根本不值得的昂貴花銷,不過是商家以“孝”的名義設好的圈套,他挖了一個坑,等着那些打腫臉充胖子的“冤大頭”往裡跳。
他賣的是“孝”的頭銜。
孝順沒有那麼多花裡胡哨,而是發自内心的感恩。
,